成都市文明市民张洪恩:23年守望“精神家园”

www.scol.com.cn (2019-02-01 08:22:29)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林霜  

四川在线消息(李龙 记者 陈昊 摄影 刘有贵)“我能有今天,全靠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党的恩情我永生不忘!”不久前,在一次组织生活会上,82岁老党员张洪恩说。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特别是川化地区,只要说起张洪恩,就会有许多人竖起大拇指说:“张律师是个好人,他23年如一日坚持办报栏,义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愧是一位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为群众撑起法律“保护伞”

张洪恩1996年7月从川化集团法律顾问岗位退休,“闲不住”的他,看到一些人因为不知法,不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吃亏;更有一些人由于不学法、不守法而走上了犯罪道路……便深感惋惜。于是,他决定发挥自己的“余热”,以专业知识为广大百姓服务;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张洪恩报栏”在青江路边开张了。

出乎张洪恩预料的是,这个阅报栏一推出,每天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大量的群众,看报的、咨询法律方面知识的人络绎不绝。而他对慕名而来的求助者,总是认真询问,耐心解答。对经济困难“打官司”者,更是分文不收,且随叫随到。受助者老唐深有感触地说:“张律师是个大好人,对人热情、耿直,有一副热心肠!”

2015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张洪恩的电话突然响起,他赶紧拿起话筒接听,话筒里传来一个男中音:“喂,你是张律师吗?”“我就是,请问你有啥子事?”“你今天下午有空吗?我想来找你咨询一下劳动纠纷方面的事情……”“有空,你下午过来吧!我等你。”

当天下午3时许,一个中年男子来到张洪恩工作室,自报家门姓唐,介绍自己的遭遇。原来,老唐已在一家公司干了一年多工作,既没有与公司签合同,也没买社保,现在老板要辞退他,还扣发了两个月的工资,所以专门来找他咨询。张洪恩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告诉老唐:“你回去找公司开个不再被用工的证明,拿到这个就可以找劳动仲裁机构仲裁。如果对方不开证明,你就报警找派出所,只要派出所有笔录就有证据。”老唐听张洪恩这样一说,顿时茅塞顿开。像老唐这样的求助者,张洪恩接待过的人不计其数。

23年不忘初心

全国特大型化工骨干企业川化集团,仅退休职工就多达6000余人。“张洪恩报栏”的创办,无疑给众多的退休职工提供了一个“看新闻、知天下”的好去处,更成为他们日后的“精神家园”。

每天,“张洪恩报栏”张贴《人民日报》等近20种报刊,免费让广大群众阅读。从每天早晨7点钟到晚上天黑,总会有几十个“报痴”静静地伫立在报栏前,或看或记,有的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在青白江形成了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说到张洪恩办“报栏”,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1996年7月15日,张洪恩按政策光荣地领到了退休证。虽说“光荣”但他还是有些许失落。原来,在川化法律事务室工作的他,经常考虑退休后干什么才好。退休后的一时间,他拼命用看书报这个自己唯一的嗜好打发时间,可就是看书看报他也与别人不同,总喜爱在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地方用红笔圈点一番。一天,在这不经意的圈圈点点中他产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利用这些“剩余价值”帮助他人,为那些想看书报而无力订阅的人服务呢?于是,他说干就干,找来几块大木板,钉好展板,贴上圈点后的报纸,撑起了“报栏”。开始许多路过此地的人会不由自主地逗留一会儿看看报纸,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基本固定的群体,这让他始料未及。得到大家的肯定后,他的干劲更大了,来看报的人也越来越多,以至于产生了“人多报少”的矛盾。

川化党委知晓这一情况后,认为张洪恩这一举动是“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应予积极支持。随即专门给他划出一块地方,用来摆放展板,这使“张洪恩报栏”由原来的10多平方米,变成如今的几十平方米;特别是近年来,报栏所在的大弯街道化工路社区加大支持力度,将报栏由过去的木质结构换成了钢塑结构。

“化工路社区阅报栏”影响扩大后,张洪恩更加忙碌了:他每天要进行紧张的接报、分类、阅报、张贴、展板等工作,精心为读者们准备“精神食粮”,当好社区群众的“导读员”。

“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报栏一定要办,没有她,我的精神就会垮,活着还有啥子意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永远不忘党的恩情,要为社会贡献余热……”张洪恩由衷地说。

张洪恩的老伴谈起他办“报栏”曾揶揄道:“他这个人就是这个样子,‘犟拐拐’,认准了的事非做到底不可!”

就这样,张洪恩从1996年开始,在老伴的理解和相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每年自掏腰包近万元订阅近20种报刊,免费为大家提供阅读服务。23年来,累计贴报23万余张、阅读人次22万余人(次)。23年来,他天天贴报更新报栏内容,节假日从未休息过,更不敢出远门,默默地奉献着爱心,丰富着人生!

“张洪恩报栏”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名气”:2011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精神家园守望者”——张洪恩,讲述了一段“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全国近20家中央、省、市、区各级媒体相继宣传报道了他的事迹。

人生最美“夕阳红”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2016年11月20日,张洪恩拖着病痛身体坚持工作,在家人的多次劝说和强制下,来到成都军区总医院,经过检查诊断为癌症。这对他及家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在经过短暂的悲痛后,他安慰家人:“我有信心配合医生治疗,战胜癌症!”

为了不因自己生病而影响报栏按时与广大读者见面,治疗期间,张洪恩每天一大早就坐车从青白江赶到成都军区总医院输液治疗,中午1点过拔下输液针头后,又马不停蹄赶回青白江处理报栏事务。按医疗方案,他本应该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在家里修养,再进行下步治疗;可他暗地里违背医嘱,又偷偷返回整理报栏,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近两年来,无论天晴下雨,他都雷打不动,一如既往地辛勤工作,让家人感到十分心痛。

如今,尽管张洪恩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却说:“创业难,守业更不易,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要做下去,完成心中的‘小目标’——实现创办报栏24年!”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化作一片夕阳红。”在张洪恩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成都市文明市民”、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更看到了一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家园守望者”,23年铸就的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