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崇州:幸福美丽新村2.0 “小组微生”惠民生

http://www.scol.com.cn  (2016-10-12 11:09:22)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侯雯雯赵荣昌  

在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有一个叫“闲来”的民宿,每逢周末节假日都客满。这是该村通过合作社与社会资金合作,利用农民空闲的“小组微生”新居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想来耍的游客通过网络即可预订。五星村走上了“互联网+”的路子,村民过上“五星级”乡村生活。

近年来,成都市运用统筹城乡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四态合一”理念,探索形成了“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体制机制。目前,全市共建成形态优美、配套完善、产村相融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55个,总投资65.61亿元;约2.45万户、7.85万人入住新居。目前,“小组微生”已经成为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的新载体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被干部群众称为“新农村建设的2.0版本”。

在众多专家学者看来,“小组微生”能够在成都开花结果,得益于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奠定的制度基础。正是有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治理机制的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等制度创新,让“小组微生”成为了水到渠成的制度安排。“小组微生”建设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创新突破,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推进办法。

记者了解到,我市2008年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1年基本完成各类农村产权确权颁证,重点以市场化方式解决了“小组微生”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如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将土地整理节余的269亩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公开挂牌出让筹集资金1.8亿元。

此外,我市自2008年全面推进“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改革,重点发挥村(居)民议事会作用,通过民主化方式推进“小组微生”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建设管理模式。

“村公资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另一亮点。2009年起,我市全面开展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向每村拨付至少40万元,实现村级公共服务“有钱办事”。同时,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的公共服务制度;抓好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公共设施标准化建设,构建“10分钟生产生活圈”,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建房坡还在,种地塘依然;寻声林盘里,烟飘话农闲。”在成都市邛崃市高何镇毛河村,入住新居不久的村民寇显军感慨,“住着两层小洋房,水电气讯全通,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房前屋后有自己的果树、菜园,乡土味依旧,很巴适。”

早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部署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时提出,要努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留住乡愁。为此,我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本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尊重农民意愿、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新村规模一般100户至300户;内部每个小组团20户至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小规模聚居”已成为成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准。

本报记者 赵荣昌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