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那么,乡愁是什么?
位于我市三圈层的新津县给出了答案——
按照“小组微生”的方式,该县以盘活农村资产、资源为核心,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创新统筹推进方式,着力为当地留住农村土地指标、留住农村生态文化、留住农村原住民、留住农村产业,勾勒出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美好画卷。
雨后的兴义镇,弯弯曲曲的小河里雾气氤氲,竹林农舍环绕,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川西农村水墨图。
新津县统筹局局长潘小兵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眼神中满是欣慰,“也许,这才是农村应该有的样子”。
潘小兵已经在统筹城乡战线上实践了多年,见证了成都市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全过程,也参与打造了袁山社区、柳江示范片等响当当的新农村建设点位。但是,在“农村变城市”的翻天覆地背后,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却始终挥之不去:失去土地指标的农村,拿什么来持续发展?跟城市一样的小区和楼房,怎么吸引市民?外出务工的农民,还能不能回归故土?背离了产业的社区,生产生活将何去何从?
“按照农村自然肌理进行布局,不伤筋动骨地撕裂农村的脉络,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农村留住产业,留住环境,留住土地,留住乡愁,让幸福美丽新村真正焕发出无限内生动力”,说到这里,潘小兵满是憧憬,“这才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支撑点”。
农村土地指标留下来
【困局】
用拆院并院、增减挂钩的方式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统筹到城市使用,这是当前各地普遍的做法。但是,这些建设用地一旦被“统筹”出去,就意味着农村永远失去了这些资源。
【破题】
新津县认为,恒产者才有恒心,土地资源永远是最核心的发展基础。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过程中,该县着力将稀缺的土地资源留在农村,为这些幸福美丽新村留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阳光从茂密的竹林里透下来,投射到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上。新津县安西镇安西村14组路林盘内,60岁的路安全在自家小院的躺椅上悠闲地喝茶——就在前两年,他并没想过,自己一分钱也不花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路安全原来的瓦房加上院子共有近1000平方米,虽然大,但是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去年村上引进业主进行林盘整治,帮他将老房子拆掉了,已居住的林盘内重新规划修建了200平方米左右的小别墅,并按川西民居的风貌打造一新,条件就是出让他原来林盘地20年的使用权。
按照这样或类似的方式,17户人家在原有的林盘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不仅统一进行了风貌改造,道路水电气光纤等也全都接通,而腾出的几千平方米,已经成为了一个集餐饮、休闲、民宿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将业主引进来就地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而不是把农村土地指标通过整理后统筹到城里使用,这是路林盘17户村民们感到最满意的地方,也是目前新津县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着力坚持的原则。新津县认为:土地永远是最核心的发展基础,因此,为农村留住极为稀缺的土地资源,以资源换资金、换产业,或许正是今后这些农村能够持续发展最大的“本钱”。
位于永商镇的朱山岭也是成功的案例。朱山岭项目占地500亩,涉及9个林盘,共有集体建设用地81.9亩,内有农户54户145人。通过本地村民集体议决,引进成都香秋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林盘整治,共节余出56亩集体建设用地,然后以35万元/亩的价格出让40年使用权给业主进行现代休闲农业体验项目开发,集体获得的1960万元流转资金不但建起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农民新居,每户村民甚至还“倒拿”了10—20万元的补贴。
恒产者才有恒心,新津正是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办给了企业,投资者才会真真将产业作为自己财富增值的一部分,才有恒心持续投入,不断地做大做强项目。
生态田园美景留下来
【困局】
在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中,川西独有的林盘逐渐灭失,特别是土地综合整治中,不少地方为了获取建设用地指标,需对土地进行复垦,林盘更是越来越少,过去“竹林农舍环绕、小桥流水人家”的农村田园生态美景,已成了许多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破题】
新津县认为,没有独特的田园生态环境的农村,就丧失了发展的内涵。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该县紧扣绿色发展理念,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进行林盘整治,让农村回归本该有的样子。
沿着成新蒲快速路进入兴义镇,紧邻斑竹林公园的纪碾六组,一片青瓦白墙的漂亮民居已修建完毕。几位村民在做着清理、绿化等最后的收尾工作,“听说这里是在斑竹林公园二期里面,已经引进了许多业主来做乡村旅游项目”,村民李大爷说。
李大爷的老房子就在不远处的李林盘内,不久前已经拆除完毕,但青翠的竹林,碧绿的荷塘都没变,整个林盘除了房子,都被完整地留了下来。而李大爷所说的业主,正是冲着这些林盘来的——依托优美的田园乡村风貌,他们将在原有林盘内发展乡村旅游、特色餐饮、民宿客栈和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和斑竹林公园优美的自然生态融为一体。
业主的纷至沓来,背后是广大市民对记忆中的农村田园抹之不去的向往,“没有独特的田园生态环境的农村,就没有发展的内涵,更不能吸引城市人。我们坚决不做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不管花多大的代价,也要保留农村的绿水青山,还农村本该有的样子”,这是新津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始终坚持的“红线”。
这样的坚持,带来的后发效益令人欣慰:永商镇成功引进业主打造了“慵也谷”项目,目前已成为以成都青少年为对象的体验式教育培训学校;兴义镇将九个林盘自然的一草一木与自然风光和田园农家有机融合,引来了特色餐饮、观光农业、民宿等一系列乡村旅游配套项目的青睐;安西镇对林盘内进行景观风貌塑造,与此相配套的渔家小院等乡村旅游项目,几乎每周末都爆满。
谁说农村就不如城市?留住了林盘生态环境的新津新农村,已经形成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农村产业留下来
【困局】
农村集中居住,带来的不仅是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拉远了农民与土地间的距离,带来了传统农耕生产模式的彻底颠覆。越来越多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也因此失去了产业保障。
【破题】
留住了林盘资源,留住了青山绿水,新农村就能留住投资者和项目。这些项目将良好的生态、高端的业态、特色的文态、优美的形态与新农村有机融合,为当地留住了产业,也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
这段时间,永商镇宝桥村4组的朱开明很忙碌——和其他53户村民一样,他搬进了新规划的美丽新村,而原来的土地,则由业主聘请专业化的团队,以产业发展为中心进行规划布局,建起了一三产业互动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发展林下种养殖、生态餐饮、农耕体验、传统酿造等新型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田园慢村”旅游度假区。
而围绕这个大项目以及朱开明所在的一幢幢漂亮的小“别墅”,新津县规划了休闲康疗组团、特色养殖组团、商务会议组团、生态怡心组团、农耕文化体验组团5个产业发展组团,村民们除了到就近的项目内就业,还可在公司的带动下发展林下散养乌鸡、小香猪,圈养竹鼠等特色产业,成为核心项目的配套。“说白了,项目在我们的地盘上,带动的是我们,今后游客多了,我们怎么都赚钱”,村民们表示。
和宝桥村一样,一个个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而产业壮大又支撑了新村发展,解决了新村建成后“职住”空间分离的现象:安西镇在林盘整治的基础上,将林盘外120余亩土地流转给业主用于稻田养鱼,既可以解决群众就近就业,又可以配套销售鱼具、鱼网等产品;兴义镇的农民依托台湾翔生有机农业公司的带动,也纷纷在林盘外的土地上搞起了生态种植,“我也种了2亩有机蔬菜,去年纯利润赚了1万多元!”蔬菜种植户李明明说。
通过新村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而产业壮大又支撑了新村发展。新津县的实践解决了新村建成后“职住”空间分离现象,实现了产业反哺。
农村“原住民”留下来
【困局】
随着农村土地整理的大量推进,搬进小区的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城务工的农民面临着“城市进不去,农村回不来”的尴尬,而农村“空心化”以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现象日益突出。
【破题】
对农民来说,改变的不仅仅是居住环境,还有更有盼头的新生活。而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产业的三重引力,如同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将原来不得不走出去的农民留在了自己的家园。
祝志进在成都做了十几年砂石生意,赚到“第一桶金”的他很想搞个乡村旅游项目,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直到新津县鼓励业主用林盘整治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方式拿到土地做项目,他立即回到家乡安西镇建起了颇有川西特色风貌的乡村旅游项目——渔家小院。经过一年的打造,如今的渔家小院已成为安西镇生意最好的乡村旅游基地,并让30多个本地人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30多岁的张桃即是其中一个。原来在县城火锅店工作的她,有着餐饮业的管理经验,但家里患有风湿病的母亲和上初中的孩子,始终是她一块无法解决的心病。自从有了渔家小院,她毫不犹豫地回来,“1900元基本工资加上提成,年终还有1200元奖金,收入一点不比县城里差,更重要的是,家里也照顾了,谁还愿意出去啊”,她说。
除了在家门口就业,毕业于四川美院的王植则有个更大的梦想——把家乡的乡土民俗文化保护起来。“现在农村的环境这么好,我想利用整治出来的林盘,恢复当年传统的手工艺作坊,把这些民间艺人集中在一起,打造一个集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乡村文化体验、艺术创作与作品展示、特色乡村酒店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基地!”他说。
筑好良巢,不怕没有凤凰归。新津县通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让越来越多当地农民通过就业、创业,留在自己的土地上,而越来越多“原住民”的回归,带来的不仅是农村生产力的回归,农耕文化的传承,还将让整个乡村回归正常的社会秩序,从而蓄积起更大的发展活力。
本报记者 陈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