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三大扶贫工程”新津残联打好残疾人脱贫攻坚战

http://www.scol.com.cn  (2016-11-25 15:17:51)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侯雯雯记者 方炜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方炜)2016年以来,新津县残联在新津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以“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为抓手,坚持普惠与特惠、兜底保障与促进增收、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对贫困残疾人实施“三大扶贫工程”,着力打好残疾人脱贫攻坚战,获全省“量服”成绩突出县和“量服”示范县,全县目标完成突出贡献单位、敬老模范单位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被确定为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试点县,全省辅具适配全覆盖试点县和“开放量服”试点县。

强化责任,健全五大机制

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成立新津县残联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工作领导和部门协调,督办政策措施落实,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镇乡(街道)残联把残疾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作为重点任务,成立相应工作机构,落实分管领导主抓,残联专干具体抓落实。

建立动态建账机制。组织各镇乡(街道)残联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摸清贫困残疾人家庭基本状况。在调查摸底、精准识别基础上,为贫困残疾人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建立“一户一策”帮扶台账,实行自下而上“动态建账、因户施策、精准帮扶、紧急救助”,确保各项政策和项目真正落实到每一名有需要的贫困残疾人身上。

建立联动反馈机制。针对贫困残疾人中的困境残疾人建立联动反馈机制,制定《残疾人工作重要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要求村(社区)残协每周入户至少1次,镇乡(街道)残联每月入户至少3次,若发生紧急情况,24小时内逐级上报县残联。重点对纳入全县精准扶贫对象的11名残疾人的动态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每月定期收集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措施和效果,并及时将相关情况和意见建议反馈县扶贫办。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紧盯上级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主动对接协调,积极争取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得到上级残联和县级相关部门更大的倾斜、更多的支持,为打好残疾人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截至目前,共争取上级残疾人事业发展专项资金1900余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43%(其中359.8万元仅给予个别区县),特别是争取到了全省辅具适配全覆盖试点县专项资金35万元、市残联“双创”经费奖励122万元、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资金50万元等专项资金。同时,县残联纪检组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深入基层开展入户督查12次,重点对贫困残疾人各项扶贫政策资金落实情况进行实地督查,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建立政策宣传机制。加大残疾人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在报刊、电视、宣传资料等传统宣传形式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通过残联官方微信、微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结合开展“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三值守”等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扶贫政策和脱贫成效,确保各项政策家喻户晓,提高群众知晓度、满意度和支持度。

精准帮扶,实施三大工程

结合全县贫困残疾人实际,制定出台《新津县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新津县贫困残疾人特殊困难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和《新津县残疾学生生活补贴发放办法》等“刚性”制度,明确对贫困残疾人实施输血扶贫、造血扶贫、特需扶贫“三大扶贫工程”。在调查摸底精准识别基础上,从兜底、托养、康复、设施、教育、就业、培训、特需8个方面,保障贫困残疾人救助、帮扶政策全覆盖,截至目前已惠及12505人次贫困残疾人。

实施输血扶贫工程。一是兜底扶贫。将1231名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建立“两项补贴”制度,为3300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327.42万元,为1231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138.27万元;资助138名重度残疾人575.89万元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资助500名适龄重度残疾人200万元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资助2883名贫困残疾人91.04万元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县人寿保险公司合作推广针对残疾人优惠、保费标准为65元/份的“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3218名残疾人自主购买,实现理赔16.06万元。二是托养扶贫。为240名三、四级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发放居家托养补贴14.4万元;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框架,为30余名贫困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三是康复扶贫。依托全省第二批辅具适配全覆盖试点县建设,全力打造辅具全覆盖“新津模式”,将辅具“发放”变为辅具“适配”,得到省残联高度肯定,向全省各级残联转发推广。共投入60余万元,为1362名残疾人适配40余类1900余件辅助器具;依托“中国残联/挪威协力会脑瘫儿童康复与教育促进项目”,通过完善“发现、干预、教育、康复、融入社会”体系建设,探索总结出“医康结合、教康结合、社康结合、家康结合”的脑瘫儿童康复与融合教育“新津模式”。共投入30余万元为42名0-18岁贫困家庭脑瘫儿童提供康复训练、矫治手术、辅助适配、社会实践和融合教育等服务,35人基本实现生活自理、22人实现随班就读、3人升入高校就读,受到挪威项目组和市残联充分肯定,被中国残联认定为可借鉴、可推广的“新津模式”;实施贫困精神病患者救助,资助462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39.1万元,为114名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阳光住院救助生活补贴20万元;资助200名白内障患者20万元实施复明手术。四是设施扶贫。投入28万元为205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居家无障碍改造。

实施造血扶贫工程。一是教育扶贫。为348名残疾学生及低保残疾家庭子女发放自强助学金34.7万元,为214名残疾学生发放生活补贴19.8万元;会同教育部门实施残疾儿童全纳式融合教育项目,确保全县179名适龄残疾儿童全部实现随班就读,对20名无法就读的重度及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二是就业扶贫。实施残疾人就业倍增计划,多渠道扶持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福利企业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4000余人次,对2名残疾人实施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实施创业提升计划,争取市残联及县级相关部门创业政策,投入63万元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个体就业29人、发展家庭种养殖业300户;建立“一镇(乡)一基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资金扶持,投入20万元扶持建立残疾人创业(就业扶贫)基地15个,辐射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100人。三是培训扶贫。探索推行“订单培训+精准扶持+灵活就业”模式,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分层分类开展职业技能、农村实用技术、岗位技能提升等“订单式”就业培训245人,促进150名残疾人通过培训实现灵活就业;与四川白象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1个,免费培训残疾人79人。

实施特需扶贫工程。建立紧急救助制度,救助贫困残疾人中的困境残疾人,对71名持证低保及低保边缘户残疾人发放医疗救助金18万元,为6名因交通事故或水灾、火灾、雷电、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或其它不可抗拒因素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意外伤害住院治疗的贫困残疾人发放特需救助金3.4万元。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