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批手工编织品今天就要全部交货了。”12月22日,双流区黄甲街道“妇女之家”活动室里,一批精美的手工织品“凫猫”陈列在一个个大盒子内,黄甲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批订单是成都一家公司的外贸出口玩具,特意交给黄甲街道妇女灵活就业基地来完成。
双流区黄甲街道大部分社区都是农转非社区,社区居民多为失地农民,就业能力较弱,特别是社区妇女就业更难。近年来,为了帮助有就业需求的女性尽快实现充分就业,双流区政务服务中心联动区妇联、就业部门在实地调研后探索出一条妇女居家就业之路。以黄甲街道“女性居家灵活就业基地”为中心,开展订单式提升、妇女创业就业带头人培训,并建立生产网络车间、进行品牌宣传推广。
为此,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积极梳辖区内妇女就业情况,了解其就业需求,按照居家就业的方式,联动区妇联,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
年近50的马君是双流区黄甲街道社区的失地农民。她一家5口人,丈夫和女媳在工地上做工,女儿因准备生二孩暂时赋闲在家。“就业基地刚成立的时候我就来报了名,想着做这个手工艺活,既不耽误做家务,也能挣点钱贴补家里开支。”马君说,每天一早送孙子去上学后,她便到就业基地活动中心做手工,下午3点过接到孙子后,一起回到就业基地,她继续做工,孙子在这和其他小朋友可以一起写作业,玩游戏。
在搭建就业基地的同时,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也积极将就业政策送上了这些妇女的家中。“了解了政策也让我们做工起来更加得心应手。”马君告诉记者。目前,黄甲街道有80余名妇女像马君一样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今年承接了纸盒、手工玩具等加工订单,创收14万多元。
手艺熟练了,有订单才有工作,为此,就业基地通过区妇联联系市场,寻找合适订单。据了解,订单都是计件式的,妈妈们做多少就得多少钱。马君告诉记者,像做这种稍微手工艺复杂点的“凫猫”,自己一天大概能做两三个,“每个月能有一两千收入。”
由于妈妈们都有扎实的根基,加上专门进行过培训,做出来的东西都很精致,因此有很多回头客。比如“凫猫”订单,最早一次只有50个,后来这家公司几乎都交给他们来做,今年已经做了5000个了。
随着订单的增加,加入“妈妈家”的妇女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不少附近社区甚至更远一点的妇女都慕名前来入会。“通过结合妇女手工特点完成手工订单,不仅实现了这群5060妈妈们居家灵活就业,也从实际上帮助了困难家庭增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该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将政务服务送上门的方式,联动就业部门,为实现5060妇女居家就业提供助力。”
本报记者 田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