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为成都市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将催生更加生动的成都实践。时至年中,成都市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态势如何?即日起,本报推出锦城调查栏目,深入成都土地改革、产业转移、自贸区建设、人才建设、绿色发展等一线采访,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和事,记录和展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多个侧面,探求首位城市发展的新谋动,为创新改革发展提供更多鲜活的案例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探索。锦城调查
蒲江县明月村,一个曾经在成都平原上寂寂无闻的小村子,如今成了文艺青年们眼中的“理想村”。
它的异军突起,跟一群“城里人”有关。依托已经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明月老窑,明月村向外推出了“明月国际陶艺村”的概念,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文创项目,并由此确立“文创立村”的发展主线。截至目前,已有36个文创项目落户该村,其中10多个项目已投入运营。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清、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赵晓钧、水彩画家YOLI、诗人阿野……这些“新村民”纷纷带着丰厚的嫁妆入村。
城里人下乡,好项目落地——这一切,让明月村的“明月”更加皎洁夺目。
伴随着成都市正在开展的农村改革,越来越多的乡村正迎来新机遇,许多城里人也顺势将目光投向乡村,前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新时期“上山下乡”的过程中,这群被称作“城归”的新农民,如何实现与农村共成长共发展的双赢预期?□本报记者 张明海 张红霞
下得去: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制度供给”
7月5日清晨还不到7点钟,在位于郫都区唐昌镇平乐村的成都汇菇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门口,大货车已排起长队。多达30吨的优质金针菇每天会从这里运往各地,供不应求。
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李宗堂是位种了20多年蘑菇的专家。早在2007年,他就在郫都区安德镇战旗村种植杏鲍菇。今年初,借助郫都区进行土地改革的东风,他又在郫都区唐昌镇平乐村以每亩每年1800元的价格,租下120亩村集体建设用地,成立了成都汇菇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总投资1.1亿元,专攻金针菇,最终成为全国首个以智能化生产方式生产黄色金针菇的企业,是金大洲、海底捞等全国知名食品、餐饮企业重要的供应商。
如何确保像李宗堂一样的“城归”在“上山下乡”的过程中下得去?
成都市正在开展的“新土改”等一系列探索,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了“制度供给”,推进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2015年2月,郫都区被纳入国家农村土地改革试点,成为33个国家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区县之一。截至目前,郫都区已完成30宗353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与之相伴的是,郫都区传统农业正向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文旅共融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转型发展,共带动发展规模以上养生养老中心、创意农业基地、农耕体验园160多家。
谋长远:激活生产要素带动农民致富
80后的何建是四川小有名气的水稻制种高级技师,在不久前的成都市第三届种业博览会上,他又对一拨水稻新品种进行了观摩。生于农村的他虽然长大后在城市里念书、工作,但始终对农村的土地有着别样的感情。
于是,2013年,何建在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发展了一个占地193亩的家庭农场。目前,他已经带动新都260多户农户,发展了1.2万亩水稻种植。借着农业产业化的机遇,他还在四处寻找可以连片种植水稻的基地,目前已洽谈近万亩。
蒲江县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奇,因担任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工作组负责人,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奇村长”。她会用地道的土话与乡亲们打招呼。在陈奇看来,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融合,是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总体定位中的重要一环。
这种融合给村子带来了具有爆发力的发展。2016年全年,明月村迎来游客15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99元。这让陈奇和她的小伙伴们有了更大的野心:到2018年,明月村将完成3亿元投资,40个项目形成,剧场、民宿、餐饮等设施齐全,每年预计将会有30万游客。
数据显示,在成都推进农村改革“先行先试”的大背景下,“城归”在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成都农交所农村产权交易14079宗、累计成交金额达到584亿元;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77.4万亩,流转率达到59.9%;全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金额186亿元;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