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丁宁)“健康扶贫,属于精准扶贫一方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扶贫工作的硬骨头。要通过综合治理的方法,围绕因病致贫的残疾人,开展‘靶向治疗’。”
据悉,作为全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试点培育地区”之一,自2016年以来,成都市郫都区积极主动探索,率先在全国创造性开展以“家庭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项目为抓手的“精准康复”工作,不仅在纵向上解决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横向上区残联还遵循“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项重要方针,通过部门联动吸纳社会资源,引入专业机构和人士为残疾人提供高效、精准、优质的服务。
惠民生“量体裁衣” 植物人“走”出家门
“谢谢叔叔阿姨的帮助,我现在已经能站起来,我还要挣钱供女儿读书。”在成都市郫都区新民场镇净菊村,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张长虹,是近年来郫都区残联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受益人之一。2008年5月,张长虹因车祸紧急住院,做了三次大手术,被判定为植物人的他,8个多月后苏醒。多年来在母亲刘惠英的照顾下,情况渐渐好转,但张长虹始终无力下床,即使晒太阳也要靠父母抱进抱出,母亲也因肩颈长期受力而患上骨质增生。
张长虹所经历这一切尽收在区残联眼里。2013年,村里的残联专干上门为其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和个性化服务,联合区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积极为其开绿色通道享受各方面政策。2014年,郫都区残联实施无障碍改造服务,为他安装了扶手、卫生间蹲座设施、简易坡道。2015年,郫都区残联“家庭医生”团队的建立,一个以镇公立卫生院全科医生团队为依托,提供的全科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服务开启,让张长虹站起来,“走”出了家门。
办实事 “靶向治疗”创造康复医学奇迹
“都说他是植物人,没想到能下地走路了。”张长虹的母亲刘惠英说,从刚开始被判定为植物人到现在依靠家庭康复训练,能下地走路,真高兴。“区里不仅送来了关心,更送来方便残疾人家庭日常生活的各种设施,还有免费的上门康复训练,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抬腿、下蹲、转圈、跑步……作为张长虹家的“家庭医生”,像这样帮助残疾人进行的康复训练,来自郫都区郫筒街道卫生院的全科医生曾加权,已连续坚持2年。“张长虹曾经卧床多年,肢体不够协调,这些运动可以加快他的肢体康复训练,目前他身体机能恢复有百分之七十了,算是创造了医学奇迹。”
正如曾加权所说、所做这样,张长虹的家庭康复训练,正得益于近年来,郫都区残联人康复救助工作逐步向精准化方向转变,实施的“靶向治疗”,也更加注重残疾人的个性需求。与家庭医生签约,让精准康复服务走进家,足不出户享受免费的个性化家庭康复训练是我区在健康扶贫道路上探索的一条新路子。现在,区残联还通过摸排调查,为残疾人建立了“一人一档”,并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进行登记,把掌握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康复需求状况形成长效机制。
解难题 精准康复 助力扶贫攻坚
“在我们调研中,发现许多家庭都是因病返贫或是因病致贫。所以我们开展像张长虹这样的靶向治疗,精准康复工作。” 郫都区残联理事长吴蓉娟表示,康复一患者,解救一家人这样的健康扶贫工作,不仅扩大了残疾人服务面扩大,保障力度加大,康复专业化精准化增强,也让更多残疾人真正享受到正规、专业的康复治疗服务,让他们的家庭早日摆脱贫困,奔小康。
据悉,自“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以来,郫都区以各镇公立卫生院全科医生团队为依托,已在郫筒、犀浦、唐昌、新民场4镇(街道)试点“家庭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服务;并每年为相关残疾人提供1次免费全身健康体检;常见病预防指导及相关健康管理服务等。而在2017年,区残联还将在持续开展“家庭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精准康复”工作,力争实现家庭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率达95%,让更多残疾人享受“精准康复”的便捷服务。此外,郫都区残联还引进了国际顶尖助残组织香港复康会,为“家庭医生团队与残疾人签约”项目提供资金援助、先进设备和高端人才支持,切实为基层残疾人提供更高效、精准、优质的服务。(郫都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