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54年如一日 卧龙自然保护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卧龙模式”

http://www.scol.com.cn  (2017-08-24 10:00:46)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林霜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方炜)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3年,54年来,保护区致力于生态保护、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种群研究、社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保护之路,以保护生态优先,科研保护为指导,建立了全民参与保护的格局,实现了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双旗舰物种保护区动植物研究的理想之地

卧龙自然保护区在20万公顷的保护面积中,原始森林达5.4万公顷,拥有保存完好的以大熊猫为代表的中低山森林生态系统和以雪豹为代表的高山生态系统,是距离千万级人口大都市最近的双旗舰物种保护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区内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有高等动物约450种,昆虫约1700种,植物近4000种,其中大熊猫、雪豹、金丝猴、珙桐等国家级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81种,是世界古老生物物种保存最多最好的地区之一,是宝贵的生物广谱基因库。复杂的生境条件,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进行生物资源、森林生态、自然生态等多学科研究的理想之地。

大熊猫栖息王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卧龙保护区竹类资源丰富,面积近9万亩的冷箭竹、拐棍竹等大熊猫主食竹,为大熊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植被垂直带谱的明显变化和海拔的大跨度,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迁徙条件。根据最新DNA鉴定结果,卧龙野生大熊猫数量近150只,是大熊猫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卧龙是中国67个大熊猫保护区中建立最早、面积最大、保护科研成果最多、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是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我国大熊猫保护和科研源于中外科学家在这里起步,被誉为“熊猫王国”。

目前区内实现了连续43年无森林火灾,森林覆盖率57.6%,植被覆盖率超过98%,高山生态系统稳定性良好,大熊猫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进一步扩大。

保护区科研工作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卧龙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最早围绕拯救、保护大熊猫展开,建立了全世界唯一落户在大熊猫栖息地的大熊猫研究基地,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保护区利用野外科研不断探索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通过野外监测、投食,并辅以红外相机、红外摄像等手段长期在保护区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获取了丰富第一手资料,成为推动保护自然资源、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普及科学知识等保护区各项事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以科研成果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改善保护措施,对人为活动进行严格控制,提高保护效果,为保护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目前,卧龙保护区创造了领航世界大熊猫保护科研,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卧龙模式”,为生态保护与民生经济统筹发展积累了可推广的经验,也为即将试点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提供有益参考。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