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英才名片
石璟,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博士学位。博士研究工作主要面向先进数字化加工与先进固相连接技术,熟悉运载火箭结构与制造技术。期间,实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个具有空间复杂曲线结构的结构件焊接。结合生产需求提出“双道偏置补焊方法”,该技术获得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青年五小成果”一等奖,并发表相关论文和专利。
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重要的运载火箭配套基地。作为航天骨干企业,公司拥有12条专业生产线、40多个专业的综合研发工艺技术能力。50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一批批长征人前赴后继,舍家为国,用行动诠释着忠诚信念,圆满完成了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为推进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提供了可靠支撑。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航天领域工作,为航天强国梦拼搏。2014年底,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博士学位的石璟来到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担任工艺师,这一年,他只有29岁。如今,35岁的石璟成为公司研发部门的主管工程师,参与主导商业航天项目,负责自研小型运载火箭的箭体结构设计与制造方案。
刚进入航天装备制造领域时,石璟完全是一个新丁,但他秉着读书时做学问的钻研劲头,以及虚心向车间工人请教,很快便熟悉了我国运载火箭及新一代运载火箭结构功能,掌握了以先进五轴加工技术、双曲率轨迹搅拌摩擦焊接技术、航天飞行器自动调姿对接技术为代表的先进运载火箭制造技术。
在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有一台搅拌摩擦焊技术设备,它是航天装备产品高精度化、大批量生产的关键,石璟就是完全掌握熟悉该项设备的工程师之一。其中的搅拌摩擦焊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在英国焊接技术研究所(TWI)诞生的固相连接技术,其焊接过程无弧光、烟尘,无需气体保护和金属填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绿色焊接技术。与传统熔焊方法相比,其焊缝具有接头强度高,不易产生热裂纹、气孔等缺陷,焊接变形小、残余应力低等优点,使得其在航天飞行器的结构件制造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于2002年引进了该项技术,主要用于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
随着火箭发射越来越多,相关的配套产品生产任务越来越重,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在2014年开始使用搅拌摩擦焊技术。在某次上级安排的生产任务中,石璟和他的团队用40余天便使用该技术生产出了样件,实现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个具有空间复杂曲线结构的结构件焊接,圆满完成了上级安排的任务。
不仅如此,石璟还发现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存在异物夹杂类缺陷,一旦发生该类缺陷,只有对焊缝进行挖排来去除异物后,才能实施补焊。针对挖排造成焊缝材料缺失,现有的方法是通过熔焊或塞填固体颗粒来进行填充,不仅会在焊缝中引入有异于母材的材料,而且工艺过程繁琐。特别是熔焊的焊接热会对补焊区域周围的母材造成影响,从而造成补焊接头强度的削弱。针对现有补焊方法的不足,石璟和工人们发明了一种双道偏置补焊方法,实施过程简便,可实现等强度补焊。该技术可避免因产品报废造成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航天发射任务的有序进行。
自来到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后,石璟就一直默默耕耘在火箭结构制造岗位上,从当初的工艺师到现在的主管设计师,石璟的工作能力就像神舟飞船一样不断跃升。“每一次火箭成功发射,我的心里都多增添一分骄傲和自豪。”石璟这样自勉,“我要用实干为祖国的航天强国梦拼搏!”
人物访谈
记者:请你介绍一下个人工作情况及主要成果。
石璟:我取得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后,于2014年到龙泉工作。至今,已熟悉我国运载火箭及新一代运载火箭结构功能,掌握了先进加工技术、双曲率轨迹搅拌摩擦焊接技术、航天飞行器自动调姿对接技术等为代表的先进运载火箭制造技术。作为结构总体,完成四川航天低成本小型运载火箭箭体结构设计,探索商业航天新模式。结合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提出面向航天飞行器智能装配生产线的整体解决方案,着手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
记者:请谈谈你在龙泉驿的工作和生活感受。
石璟:自然环境的改善,是龙泉驿这些年最大的改变。从天府绿道,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满眼的绿色与蔚蓝,让我们能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轻松与惬意。
记者:你对“龙泉英才计划”有何意见或建议?
石璟:我觉得可以由政府部门组织和召集,定期举办龙泉英才的沙龙,参加的人可以自费承担活动费用,让各行各业的人能彼此了解,从技术、生活、兴趣、爱好、见闻、经历等多维度交叉融合,在活动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