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坚守科研一线 为国之重器“护航”

2020-06-08 10:14:14来源:龙泉开发编辑:林霜

  人物名片:唐顺厚,四川华川工业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龙泉驿英才计划”专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从事火工品烟火药剂和新产品设计研制工作,其中在新产品设计工作中完成了多型项目任务,技术成果国内领先,并成功应用于各型武器装备上,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为单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四川华川工业有限公司内,唐顺厚正忙着火工品的新产品研制,新产品将用于我国某导弹的研发。尽管公司刚完成搬迁,各项工作都还没走上正轨,但唐顺厚和他的团队却一刻也没停歇,从搬进新的办公大楼开始就一直在忙于研发中。

  火工品,又称火具,是装有火药或炸药,受外界刺激后产生燃烧或爆炸,以引燃火药、引爆炸药或做机械功的一次性使用的元器件和装置的总称,是起爆与点火的最敏感的始发能源,其功能首发性和作用敏感性决定了其在武器的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武器系统中的最敏感部分,其安全性、可靠性直接影响武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唐顺厚在火工品研发上一干就是35年,为我国多种型号导弹成功列装作出了积极贡献。

  刻苦钻研18年

  为国之重器献出青春

  1964年,唐顺厚在江油某乡村呱呱坠地;1982年18岁时,他考入了沈阳第一工业学校(沈阳理工大学的前身),就读火工与装药专业;1985年,顺利毕业的唐顺厚进入了当时还位于重庆合川的华川工业。

  工作没多久,唐顺厚就接到了上级的任务,参与为我国某新型国产导弹研发火工品。此时摆在他和同事面前的只有一种从国外引进的导弹,导弹的具体参数和原理被出口国全部封锁,当时国内无先例可循,一切都要他们自己摸索。

  “当时来讲,真的很困难。”唐顺厚回忆道,引进此导弹后,对方派来的人只讲武器的战斗威力和先进性能,对于参数和运行原理却始终缄口不言。面对封锁,唐顺厚和同事没有畏惧困难,反而以此为动力,不断地在研发的道路上学习和探索,历经18年,年轻小伙子成了中年人,而他们在研发上迎来了突破,独立完成的火工品成功运用到了导弹上,为维护祖国的蓝天作出不小贡献。

  “那时,在没有太多精密设备的辅助下,完全是靠一双手来控制火工品尺寸、外观以及表面的光洁度。火工品大小不一,且形状因为功能的不同也有所不同,最小的火工品,不过一根头发丝儿的样子。”唐顺厚说,其实火工品只是导弹系统的某一个部件,导弹能够列装护卫祖国,相关单位付出的心血更多一些,他们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环节,说功劳,也是和同事一起取得的。

  坚守科研一线

  为护卫祖国蓝天默默奉献

  谈及工作,唐顺厚直言,自己研究的火工品,其最大特性就是极端敏感性和使用一次性,具有严酷的安全性和作用可靠性。“我个人的工作只是庞大应用范围中的一两个方面,非常有限。”

  其实,35年的科研工作中,唐顺厚取得的成果非常不一般。在新型烟火药剂的研制中,他和团队一起完成了3种新型烟火药剂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新产品设计工作中,他和团队一起完成11个品种点火器产品设计,其中有6个品种点火器列装,5个品种点火器成功军贸,还有4个主要产品正在研制中。同时,主导编制烟火药剂国军标1项、部颁标准1项,编制点火装置设计规范部颁标准1项,授权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2003年,完成了国防科工委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点火装置三化研究》的课题研究;2010年,完成了总装“十一五”重点支撑技术研究项目《点火装置电控集成技术研究》。此外,由他参与的2006年度“燃气发生器系列”“点火装置”获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2009年度“硼/硝酸钾点火药GJB6217-2008”获兵装集团科学技术奖励进步“三等奖”,个人2007年度获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银质荣誉章。

  在唐顺厚带领的团队中,有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北京理工大学和沈阳理工大学的专业人才,“我打算把自己35年里的科研心得全部传授给他们,希望他们今后能够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如今,迈入退休年龄的唐顺厚已为自己的下一步进行了安排,那就是培养出更多的火工品研发人才。

  龙泉驿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江文森文/图

  ·人物访谈·

  记者:请您谈谈对龙泉驿的感受。唐顺厚:20年前,我随工厂搬迁到龙泉驿,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非常愉快,可以说完全见证了龙泉驿在工农业、交通运输、生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飞速发展。龙泉驿历史和文化铸就了这里多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这里的人们具有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奋力争先的精神,到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生活气息。我非常喜欢龙泉驿,对龙泉驿的明天也十分看好,我愿意用我有生的力量为龙泉驿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能与读者分享一下你30余年深耕在工作、科研中的感悟吗?

  唐顺厚:一是持之以恒。实际的科研工作,特别是产品开发,就是没完没了的方案、验证、技术归零、技术状态确认、工艺设计和试制工作,很平淡,而完成这些工作的周期很长,我经历的产品科研中,一般需要8年左右,最长的达到了18年才完成全系统定型,所以持之以恒非常重要。二是不怕失败。科研创新过程中,成功只有一次,其余都是失败,所以面对困难时不要气绥、坚定信心,找准问题就一定能成功。三是实事求是。工程应用科研周期长且投入大,实事求是地处理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问题早期解决。四是善于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开拓视野,提升境界,有利于自身成长。

  记者:请问你对“龙泉驿英才”计划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唐顺厚:全面提升龙泉驿区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专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建议可根据龙泉驿区的科技工作现状和专业类别,以及“龙泉驿英才”计划提供相关支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