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邑斜源:聚景聚人聚项目 古镇“活”出新生

2021-01-08 10:48:5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四川在线记者 程文雯

1月7日一大早,成都市大邑县䢺江镇斜源特色街区白雪纷纷,蜡染坊里“上新”了:挂帘、桌布、茶席、靠垫……一件件新完成的作品,让雪中的染坊更加清丽淡雅。

 

不止是蜡染坊,整个斜源特色街区,都是大邑在城市更新中的一次“上新”。这座绿水青山环绕中的古镇,曾因煤炭、中药材、青梅等特色远近闻名,也曾随时间而渐渐沉寂。如今,成都大邑着力擦亮“窗含西岭”金字招牌,创新推进原斜源“活化工程”,让古镇焕发新生命。

 

老房子上的木窗,被嵌入砖墙成为小景

活·场景

传统小镇换新颜

踏上石板路,沿着小巷一路前行,两旁的房屋青砖墙、木栏窗,刚见到一棵百年银杏,转身几步,就是一座精巧的小廊桥,河水对岸,有扎染坊、白瓷馆、青梅酒馆……闲步斜源,清新秀丽与人间烟火相得益彰。

过去挖煤的轨道被保留下来,煤车内“装”满花草

这座西岭雪山脚下的小镇,因位于大邑的母亲河斜江源头而得名斜源。在小镇共享中心里,记者在一处沙盘上看到这座小镇的全貌,从西岭雪山发源的斜江穿镇而过,两旁青山伫立,小镇就坐落在山水之间。

“靠山吃山,我们这里从清朝就开始挖煤,本世纪初全面停止,也有种植中药材的历史,还有不少人种植青梅。”䢺江镇太平社区副主任张艳群介绍,从2018年开始打造这座小镇时,大家就决定要顺应山水生态原色,将斜源特有的药佛文化、山居文化、煤炭文化融入空间营造,留住文脉乡愁,避免“千镇一面”。

文脉乡愁怎么留?站在镇中心,一条长约400米的“晒药巷”让记者找到答案。“以前这条巷子两边的居民采了药材,就在巷子里晒,我们就干脆起了‘晒药巷’这个名字。”张艳群说。

老旧物件组成的斜源一景

镇子里,记者还发现了不少老物件。共享中心里的鱼池里,居民过去养猪用的食槽被巧妙地错落堆起,水流潺潺、鱼儿游戏其间;街边随处可见的小品,是用村民家的老泡菜坛当花盆垒起的小花坛;老房子特有的雕花石墩,就嵌在转角处的墙角下;曾经运煤的轨道被保留下来,上面的运煤车里如今“装”满了花草,随处走几步,还能看见不少挖煤工具……“我们专门搞过一次老物件捐赠活动,村民们捐了1000多件。”张艳群告诉记者,“本来以为家里的老物件没用了,没想到还能换种方式派上新用场,大家都高兴。”

打造中,斜源还着力突出川西坝子的休闲生活和慢生活特质,打造大邑白瓷、抱佛银杏等20余处打卡点,“镇里完全变了样,游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热闹。”

活·产业

亿元项目落户起新业

不久前,斜源又有新店开业:一家名为青梅煮酒的店里,用当地青梅酿的酒一经开售,就成了“爆款”。

斜源所在的䢺江镇平均海拔800-1000米,最适宜青梅生长,素有“红梅之乡”的美誉,至今仍有百年以上的老梅林。“过去,大家喜欢把青梅晒干后卖,一斤也就十多块。”张艳群说。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大家的想法也渐渐有了变化,“要走深加工,好东西能挣更多钱。”记者了解到,一年来,当地开发的斜源药蜜、斜源野茶、斜源果酒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冰青”“煮酒论英雄”10余款青梅酒系列品牌产品,已实现年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使集体收入增加150余万元。

村民家中的老物件化身斜源街头的花盆

不仅是特色农产品,为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产业提升,当地还专门请来乡村规划师,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

2018年底,斜源采用村集体以资源、农民以现金入股的方式组建了斜源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乡村规划师先桃受聘出任CEO。经过详细考察和调研,决定在民宿、文博、文创、音乐、严选农产品五个方面发力,制定了《店招店牌及门店装修导则》等5个规范,呈现整洁有序的商业景观。在大家的努力下,短短2年间,左图右史书院、半亩心田音乐餐厅、一亩蓝蜡染、斜源书局等22家新消费场景一一呈现,让游客留得住、深体验。

新生的小镇引来更多“金凤换”。以“旅居+主题精品民宿”为主导,投资20亿元“春上六坪”项目落地斜源,打造文创民宿、云上树屋等;还有投资2亿元的“半山小院”村宿聚落群,投资1亿元的“探花·邸”高山设计师聚落,投资5亿元的“杏林山居”精品林盘民宿等多个亿级项目聚集于此。“从聚景到聚人再到聚项目,价值转化是篇大文章,只有让乡村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才是让乡村真正活起来。”先桃说。

活·家园

共享共治有新貌

最近几日,年过七旬的陈甫南大爷在斜源“红”了。药师佛广场上的摄影展里,40多幅照片展示着斜源新貌,而他站在一副春联前认真端详的照片也在其中。

不远处的小镇共享中心里,斜源讲堂外摆着近期将开讲座的介绍,有村民掏出手机一一拍照。

斜源讲堂

看展览、听讲座、学蜡染、参加读书会……在斜源,村民们可做的事情正越来越多。

“你看,这块方布、还有这块茶席,都是前几天村民来上课时自己染的。”蜡染坊,先桃对村民的作品如数家珍。但想起染坊刚开业时,村民和她的关系可没那么亲近。

“染坊是合作社的带动项目,一开始我们想挂些作品在外面展示,村民不乐意,说挂布不吉利。”先桃回忆道。为了将染坊办起来,她和工作人员不知跑了多少村民家、磨了多少嘴皮子,但不管多难,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忘记最初开这间染坊的目的,“开始村民一窝蜂都想开茶馆,忙活一天挣200多块钱,我就是想让大家看到,染坊里,就用常见的中药材做染料,一件商品就能卖到200块,挣钱不是只有开茶铺。”

蜡染坊里的体验活动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文化的魅力,蜡染坊还经常举办免费的体验活动。2年间,来参加的村民越来越多。“我们还专门选了村民到外面学习,回来已经开始当老师了。”先桃说。

除了开阔村民眼界,更大的改变也在悄然发生。“以前说话大声武气,有时候还要冒脏话,现在晓得降低声调,镇子里脏话再也听不到了。”张艳群说。

蜡染作品

此外,大家还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成立场镇自治改造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群众组织,实行楼栋长、街长网格化管理,民议民定《社区居民公约》,真正做到共建共享共治。“刚来的时候,大家觉得最有面子的事情就是各种宴席办得大,现在大家讨论的都是谁家民宿开得好、哪家环境整得美,精神面貌大不同。”

对未来,斜源又有新规划。下一步,当地将以投资15亿元的户外露营基地钱沟为依托,围绕斜源街区同心圆发展登山、露营、徒步、攀岩等运动康养项目,促进农商文旅体业态融合发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