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成都观察 杨柳
走进四川圣山白玉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山白玉兰”)5G工厂,衣料在空中流转,AGV小车有序穿梭,工位平板实时接收生产指令——这家位于成都龙泉驿的传统服装厂,如今已成为西南地区服装智能制造新标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2025年5G工厂名录》中,圣山白玉兰是成都市上榜的6家企业之一。
服装厂为何要建设5G工厂?传统服装制造真的适合5G吗?两年前,圣山白玉兰还是一家典型的传统服装制造企业,当公司决定推动数字化转型时,这些问题萦绕在大家心头。在大多数人印象里,服装制造仍是剪刀、针线与缝纫机的世界,一个高度依赖老师傅经验和手工技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服装制造需要5G吗?
行业痛点倒逼数字转型
5G工厂是指利用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新建或改造生产线、车间、工厂等生产现场。简单来说,5G工厂就像是给工厂装上“超级Wi-Fi”。
“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应用程度低于其他传统行业。”四川圣山白玉兰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与服装作为“非标准产品”的特性有关,与高度标准化的汽车、电子硬件制造等不同,服装生产需求变更频繁、设计款式多变,尤其对圣山白玉兰这样的全品类生产企业而言,“动态订单”与“刚性系统”难以实现完全适配。
但行业痛点倒逼着转型进程。该负责人说,一方面,传统服装产业普遍存在的“小、散、乱”问题,导致数据源不规范,物料库存压力大,生产信息难以共享传递;另一方面,一线工人41-50岁人员占比达48.24%,每年有20-30人退休,新人难招,面临“无人可用”困境。
2023年加入公司产业发展部的硬件技术工程师林立航,还记得初到车间时的场景:典型的传统老厂房里,材料堆放无序,生产、搬运全靠人工,不仅查找难,换线耗时长,空间利用率也低。
在规划转型路径时,圣山白玉兰选择“一步到位”——同步推进智能设备更新与5G网络布局,整合研发管理、订单管理、智能排产等核心环节,借助5G独立组网、边缘计算技术,实现生产数据高效传输,支撑设备互联、跨域协同与智能决策。
走进改造后的生产车间,智能裁床通过激光投影裁切布料,布料精准成形;智能吊挂系统在空中蜿蜒穿行,一件件衣料在设定路径有序流转;巡检机器人沿预定轨道滑行,实时进行安全检测。
“5G就像一根线,快速将这些系统和设备串联起来。”上述负责人说,通过5G工厂建设,点对点数据传输仅需30毫秒;相比之下,传统网络不仅耗时可能是5G的数十倍,还存在数据包丢失风险。
5G如何重塑生产流程?
从“人找衣”到“衣找人”
5G工厂建成约一年,成效初步显现:生产效率提升30%,一次下机合格率提升20%,空间利用率提升500%。
智能吊挂系统起到关键作用。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智能缝制车间部署了9条可随意组合、拆分的智能吊挂生产线,并配套设置3个二层缓存区。吊挂生产线上200余个点位可与缓存区互联互通,根据产品工艺需求,形成一条高度灵活的“环线”。
“过去是人找衣服,现在是衣服找人,系统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服装生产流程。”林立航介绍,吊挂系统上每个衣架都带有识别芯片,相当于为每件产品配备了独立“身份证”。凭借这个 “身份证”,衣架能按系统预设路径流转——从首站出发后,按照工序前往工人工位,完成后再前往下一个工位,在制品实现“不落地”自动流转。
裁片管理的变化同样显著。“原来裁完的布片堆半个车间,找的时候到处翻。”林立航说,如今每箱裁片都有专属二维码,由AGV小车自动配送至指定工位,实时追踪流向;系统还能精确统计每款衣服所需布片数量,确认齐套后启动生产,避免裁片不够或丢失影响生产的情况。
柔性生产也是5G工厂的一大优势。如有加急订单,吊挂系统可在半天内完成转款——将半成品移入存储区,便可立即启动新订单生产。开款准备时间从原来的30天缩短至25天,转款培训期从5-6天缩短至2天。
目前,圣山白玉兰的数字化转型仍在继续。在二期、三期的规划中,生产过程自动化是重点目标。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每件衣服的工序各不相同,目前生产环节仍以人工为主,我们正在探索包括设计开发、裁剪、缝制等关键工序的自动化方案,进一步提升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应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