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肖莹佩
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中试,连接着实验室与生产线;二是资本,尤其是耐心资本提供金融活水。两者相融,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近日,在蓉举行的2025中国成都天使投资生态大会上,一批中试子基金和中试平台项目签约,创新构建“中试+基金”生态,打通成果转化堵点。
有何效果?
既壮大中试平台
也助力好项目“生根发芽”
华西精创有源医疗器械中试平台(下称:华西精创)总经理孙淼早早来到现场作准备,“今天中试基金的签约非常重要。”
和中试平台相比,中试基金算是新事物,指主要投资中试阶段项目的基金,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积极筹建。在业内看来,这是相关三方——项目团队、中试平台、地方政府基于各自需求共同促成的结果。

对项目团队来说,有助于解决中试阶段的缺钱问题。成都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是全省首批智能硬件中试研发平台,已累计服务中试项目600余项,孵化新产品近400项。其创始人田勇说,中试阶段项目因尚未产业化、拿不出营收数据和资产抵押,往往融资困难。即使有公共平台服务节约成本,部分专用设备依旧需要资金支撑。
对地方政府来说,中试基金能作为培育产业的新抓手。以成都高新区为例,当天该区进行了3支中试子基金签约,且都有中试平台深度参与组建运营。“投资机构会进行专业调研,但更多是间接研究,而我们是在长期一线合作中了解最真实的项目和团队情况,能够筛选出好苗子。”孙淼所在的华西精创,今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初步名单,此次签约后,将与各方携手更精准有效“投早投小投长期”,助力更多好项目落地、生根、发芽。在他看来,这种“中试+基金”的创新组合拳,还可丰富成都招商引资“工具箱”。
中试平台则需要通过基金投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此前多家省级中试研发平台负责人在受访时表示,平台硬件、团队等建设和维持成本较大,加上业务小碎,单凭中试服务费不能或很难盈利,需要谋求其他增收渠道。
前期的探索已有正向反馈:作为全国首支由中试平台运营管理的股权创投基金——成都蜂鸟中试股权投资基金能够投资那些经过自己验证的优质项目,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进而实现中试平台“自我造血”功能。田勇表示:“今年中试平台营收增长了20%到30%,上半年已经扭亏为盈。”

为进一步构建“中试+基金”生态,大会当天,成都高新区还完成了4个中试平台项目签约,并围绕16个重点产业链启动天使母基金中试子基金征集。目前,该区正在发展50亿元的中试创投基金,覆盖项目、平台、人才等。
如何加速?
把“中试”作为产业来做
中试作为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的 “最后一公里”,正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就在大会举行的前一天,10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出将实施中试平台建在“15+N”重点产业链上专项行动,分类分级新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引导链主企业自建或参股建设独立运行的专营中试平台,鼓励高校院所自建或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建中试平台,探索“中试+孵化+基金”“中试+代工”等运营模式。
这成为当天300多名与会者的关注焦点。来自创投机构、转化平台、科研团队、科创企业、行业专家的代表们,从实际出发深入交流,共谋发展。
临芯投资CEO、合伙人宋延延从投资者角度分享体会。近几年,许多机构找“金种子”的途径更趋于前端,和科研院所、中试平台打交道的机会日益增多。她认为,要实现“投早投小投颠覆性技术”,需重点解决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这两座“桥”的问题。但由于投资者、创业者等多方角色定位不同,“桥”要成功连接难度不小,但趋势正在向好。她透露,此前的投资多集中在长三角,近期准备在蓉落地布局。
从中试平台助力成果转化的维度,孙淼认为,中试平台不仅扮演着“加速器”的角色,更在无形中为科学家和企业之间搭起“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道远资本创始人及董事长章达峰持同样观点:中试平台在成果转化中起着筛选和验证的功能,相当于把“火箭班”集中起来,和资本市场建立链接。
“中试+基金”生态还引出另一个话题:未来,中试会成为一个产业吗?
多位嘉宾给出肯定答案。“实际上我们是把它当成一个产业在做。”武汉中科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AI+新材料CRDO中试平台首席科学家康翼鸿认为,中试是当技术迭代速度达到一定的时候,在市场需求提升过程中一个必然出现的新分工和新产业,以创造价值为导向、以实现盈利为目标是中试平台未来实现成熟发展的思路。“现在把它当成未来产业培育,是比较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