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治堵一年:“听劝”的成都做了百余场“治堵微手术”

2025-10-27 16:06: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四川在线记者 段玉清

成都市成华区仙韵五路的成都英才学校门前,一些细微的变化正在发生。

近日,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发现,那条曾被随意掉头、占道停车堵得寸步难行的道路,畅通了许多。

“路窄,而且之前还没正式交付,所以大家都乱开。”市民王女士回忆。几个月前,中央隔离护栏的出现,配合其他一系列交通优化措施,让这条百余米的路段重新获得了秩序。

一年来,在成都,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成都全市汽车保有量超700万辆,日均汽车出行总量超450万辆。近年来,虽然成都通过实施路口提效、路段提速等方式,让路网运行能力基本可控,但交通出行需求与道路资源紧缺的矛盾仍较为突出。治堵缓堵,迫在眉睫。

2024年10月31日,成都市公布第一批次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启动“一点一策”开门治堵工作。一年内,成都在广泛征集民意、汇聚民智的基础上,累计发布了三批清单,共372项堵点治理和农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务。

一年间,成都“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陆续完成堵点治理清单上的一个个任务。这一切,都转化为市民出行中实实在在的顺畅感。

治堵治哪里?

开门治堵,一年来,6800余个市民意见建议被采纳

一开始,成都就将市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开门治堵。

成都首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公布前不久,一场特殊会议在成都12345热线接听中心举行。近4小时的会议中,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市民、高校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及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市城管委等多个部门相关负责人就交通治理提建议、想办法。

这些都体现在此后公布的第二、三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上。华西医院片区、火车南站高架桥底层(长寿路口)等均是学校、医院、居民区、交通枢纽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易发堵点。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开门治堵还体现在市民的全过程参与中。“市民是拥堵点的‘发现者’,也是治理方案的‘献策人’。”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12月,家住龙泉驿区的张女士通过投诉平台反映,驿都西路进城方向有段路几乎天天堵,而道路的左转车道却长时间空着,“车道没有完全利用起来。”很快,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结合前期规划,进行整改。“后续在调整路口的信号灯配时,在满足左转车辆通行的情况下,提高直行车辆的通过率。”

在天府软件园的上班族也有体会。为有效缓解成都天府软件园片区拥堵难题,成都交警在充分征民意、倾听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在世纪城南路(天华一路至天华二路)实施“潮汐车道”交通组织模式。“早晚高峰顺畅多了。”在天府软件园附近上班的市民刘帅说。

一年来,成都持续通过“12345热线”、领导信箱、媒体平台网友留言等渠道,累计收到诉求意见8700余件,采纳6800余件。线下同步开展交通治堵“五进”活动——走进社区、企业、学校、医院及驻蓉单位,收集到问题建议491条,采纳407条。

堵点怎么治?

“一点一策”,一年来,多方联动做了100余场“微手术”

三场“微手术”,让金牛大道与金周路路口的通行时间从十多分钟缩短到一两分钟。

几个月过去,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二分局三大队大队长袁翔说,改造前早晚高峰汽车排成长龙,周边居民绕行不便,投诉不断。

通过实地调研,一系列精细化改造陆续落地:设置进城方向左转专用车道、增设左转信号灯……几场“微手术”下来,车辆行驶轨迹得到有效规范,路口通行秩序焕然一新。“因地制宜,一点一策,不动‘大筋骨’,却解了附近居民的‘心头病’。”

这样的“一点一策”治理模式,是一年来成都治堵工作的缩影。

对成都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堵点症状相似,‘病因’却各不相同。”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一点一策”则意味着成都的交通治理思路向精细化转变,通过精准的“微创手术”,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通行效率。

医院周边车多、人多,历来是城市交通治理的重点难点。

电信路“步行街式”安全通道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口,电信路日均车流超1.2万辆,日均人流量峰值超10万人;四川省肿瘤医院,1400辆车争抢700个车位,排队车辆常堵成“深红”……

为改善市民就医出行体验,成都市卫健、交通、公安交管、城管等部门协同联动,为40家医院“把脉开方”,实施“一院一策”精准治理。随着102条治理措施(含长期坚持措施)陆续落地,相关医院周边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得以缓解,周边道路运行更加畅通有序。一位患者感慨:“以前看病,路上堵得心慌;如今方便多了。”

不止医院。一年来,成都通过百余场“治堵微手术”,覆盖城区主干路口、学校周边等多个常发性拥堵区域。细微之处见真章,“一场场‘小切口,微改造’ ,正转化为让市民可感可知的城市温度。”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合力如何聚?

群策群力,一年来,成都全市20余家单位参与其中

10月底,成都市青羊区小南街,地铁13号线1期项目工地进一步退围,道路主干道敞亮了,交通也更加顺畅。

看到家门口的围挡一点点被拆掉,市民王女士回忆,施工期间,虽有围挡,但附近人车分流、交通诱导等相关配套工作都做得很好,“周围日常出行没受太大影响。很期待新线的开通!”

市民的点滴感受,背后的是一年来成都治堵理念的深刻转变。“治堵不只是‘治’,也不光是单一的工程改造、被动地应对拥堵,而是涉及多维度、主动营造畅通出行环境的一项系统性治理。”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治理合力。

这一年来,在治堵协作机制统筹下,交通、公安交管、住建、城管、卫健、教育、轨道、公交等20余家单位高效协同,将治堵理念前置,主动营造畅通的出行环境。

在所有成都轨道交通建设工地,每一块围挡的设置都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能少占就少占。每完成一个施工节点,就立即启动退围,“零延迟”还路于民。

在客流量大、拥堵频发的路段,成都持续引入AI红绿灯控制系统,让“车看灯”变成“灯看车”;在地铁站附近,成都公交将接驳车辆站台移到站口,让乘客从地铁站出来便能方便换乘;在三环路辅道上,公交车尾的LED屏幕上,“本专用道开放”的提示跟随具体情况进行变动,为来往车辆指引方向……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原则,进一步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为市民出行创造良好交通环境。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 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