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丁宁)随着冬至临近,黄甲街道世界名羊博览一条街在夜色里灯火通明,食客们络绎不绝,车流如织。黄甲街道麻羊文化广场上,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80名柔力球队员挥动手中的柔力球,绕过头顶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引得人们拍手喝彩。与此同时,在胜利镇文化广场上,曾家店社区居民杨玉梅正带领一支近百人的队伍,跳起了节奏明快的广场舞。
在双流镇、街,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蔚为大观。追求身心健康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双流民众的普遍生活方式。
俭以养德,文以化人。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两项”试点)为契机,今年以来,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内容的文化体制改革在双流县加快推进,不断锻造出更便捷更精致的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百姓,带来了城乡安定祥和的可喜气象。
“一村一大戏”
本土文化精神的集中呈现
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优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是黄甲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初衷,也是双流探索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和成功案例
在“麻羊之乡”,体现麻羊文化的各种符号随处可见,既有名羊博览一条街展示世界各地名羊的26尊雕像和“神羊亭”和“古井亭”等亭台楼阁,也有关于麻羊的文化墙和以麻羊命名的文化广场。与以麻羊美食为主导的红火麻羊产业相得益彰的是,这里有着丰富而鲜活的文化活动。
每年12月的麻羊节是黄甲人的盛大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从第一届麻羊节起,拔河比赛和趣味体育比赛更作为保留节目,年年举行,各村(社区)均组队参赛,场面甚是宏大。
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黄甲麻羊节,以文化及文化活动的形式,将黄甲精神和黄甲文化作了集中的呈现与展示,体现了这方热土上的人们富裕的物质生活和富足的精神追求。
在黄甲,以“一村一队伍,一月一活动,一村一大戏”(简称“一村一大戏”)为内容的特色文化活动早已名声在外。
矗立于麻羊文化广场的黄甲街道综合文化站,是一个占地4亩,建筑面积1203㎡的综合文化站,内设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电子阅览室和多功能厅等多个功能室。每年仅在这里举行的读书活动就达10次以上,居民读书活动覆盖率超过30%。
作为双流县综合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黄甲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走在了全县前列。
在黄甲街道,以综合文化服务站为中心,文化活动开展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他们加强基层文化专干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法,通过组织文化专干到先进地区现场参观学习交流、聘请专业老师授课、参加县文旅局组织的各项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素质。他们在全街道成立了16支文化队伍,每支队伍都有专人负责,有响亮的队名、有稳定的队员、有固定的场地、有专门的经费、有统一的服装、道具,并定期开展活动。自成立以来,每年办大型广场文艺演出20多场次,送戏到社区100余场次,开办培训班10余期,参与群众达20000余人。
黄甲街道还将文化体系建设向基层延伸,加大了对各社区文化活动室的规范建设和特色文艺队伍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了“一村一队伍,一月一活动,一村一大戏”活动(简称“一村一大戏”)。在场镇所在地,王家场社区成立的“天府锣鼓队”,还请来了四川川剧院一级作曲家王昌全老师作技术指导。每支队伍围绕党工委、办事处的中心工作和黄甲实际,自编、自导、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社区、院落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娱自乐中群众文明素养大幅提升。
“一村一大戏”是黄甲街道开展全民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拓展了农村文化生活发展的空间,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黄甲街道坚持统筹推进,长效发展,将标准化与数字化、社会化、均等化相结合,与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和长期目标相结合,构建起设施配套、网络健全、制度完善、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好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通过试点建设,黄甲街道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今年被推荐为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试点创新
享受家门口的文化服务
推动基层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推进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便捷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黄甲街道黄瓦居小区经过一二期建设,已入住失地农民4000余人。今年4月投用的黄瓦居居民服务中心建有县图书馆分馆、日间照料中心、心灵驿站、儿童之家和志愿者服务站,中心前的广场还设有健身路径,让小区居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优势的公共文化服务。
今年10月15日开馆的图书分馆,是一个多功能的阅览室,拥有1万余册藏书和一台自助借还机。开馆以来,每天来此借阅图书的量达到50人次。在图书馆一排书架上,摆放着全民阅读活动中发动居民捐赠的各类9成新的图书2000多册。
以“总—分馆”模式建成的图书分馆,除了图书定期流转更新外,居民可用第二代身份证在全县联网的自助借还机上“刷卡”,一次免费借阅3本图书,并以通借通还的方式,可在任意一台自助借还机借还图书。
据了解,双流县共建有7个类似的图书分馆。这种将公共文化资源延伸到安置小区、服务基层群众的创新之举,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黄瓦居是双流县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两项试点”中的一项,即,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作为全县重点打造的另一个试点,胜利镇白塔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也在加紧进行。白塔社区地处牧马山腹地,是古蜀蚕丛王的治所,辖区内有瞿上古城遗址、蚕丛祠、白塔寺等历史遗迹。为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底蕴,试点之初,社区便提出“1+3”建设模式,即建成一个活动中心和一个文化体验基地、一个文化院坝、一个文化长廊。
通过资源整合,白塔社区将两委办公楼的活动室按功能进行了合理调整、归并,新建了村史陈列室,并动员熟悉村情的村民编撰历史沿革、产业发展、民风民俗、家风家训、先进人物等几大板块,同时,约请双流本土文史专家挖掘整理白塔社区的历史文化,在九倒拐古瞿上城遗址建成了17米长的瞿上文化廊。社区还将试点项目在拥有118户住户的安置小区瞿上花园兴建了文化院坝、文化长廊。
除了在硬件上下功夫,白塔社区更注重在软件上做文章。试点以来,社区制订了以托管方式,购买文化流水席等文化服务项目的活动方案。目前,社区还整合辖区内文化资源,并按不同人群的特长、爱好,组建了老年文宣队、青年文宣队和太极拳等3支文艺队伍,常态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占领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阵地。
五措并举:
务实推进“两项试点”
在双流,“两项试点”正如火如荼。作为牵头单位,县文旅广新局出台了五项举措,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创新。今年,为配合成都市在全域成都启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双流县制定了《双流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2015年工作方案》与《双流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2015年工作方案》,并于5月25日下发至各镇(街道)。9月2日,以中共双流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专项改革工作方案》。
通过实地调研,双流县最终确定了首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点位23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点位10个。目前各试点单位正按照进度要求进行点位提升打造。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村(社区)即可就近享受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是“两项试点”的出发点。
在双流,“两项试点”正如火如荼。作为牵头单位,县文旅广新局出台了五项举措,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创新。
统筹谋划、整合资源。由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根据双流县实际,确定3个镇(街道)作为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建设的重点试点点位。以重点试点点位为示范,各试点镇(街道)结合本地实际,选取一个基础条件好,村支两委班子强的村(社区)作为全县试点。试点村(社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基础设施“三个一”设置,即设立:一个文体广场、一套健身路径、一栋(间)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楼(包括多功能厅、图书室、广播室、培训展览室、文体活动室、陈列室等)。
积极探索、健全服务。试点村(社区)着力通过如“文化议事会”“村民坝坝茶”等方式,收集村民对宣传文化服务的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明晰公共服务项目、数量和质量标准,确保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同时,应综合运用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等方式,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和服务效能。
加强领导、完善管理。所涉镇(街道)需加强对试点村(社区)的领导,确定一位党委或政府班子成员牵头负责,探索建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制度。试点村(社区)应探索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切实保障公共服务中心的有效运行。试点村(社区)在组建1支志愿者服务队和2支文艺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志愿者工作机制及积分管理模式,积极发挥志愿者作用,扶持业余文艺团队和乡土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
有效保障落实资金。各试点村(社区)需积极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妇联、团委等有关资金,保障村级(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运行及各项服务业务的开展,确保县级各部门提供的公共资源下沉到基层,充分发挥综合效果,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参与建设。
深入挖掘传承文化。试点村(社区)需以文化为灵魂,挖掘文化底蕴,编写村史,记载重大事件、历史人物、乡土故事,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广泛汇聚社会正能量。
截至目前,双流县已完成全县119家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实施农村“光纤电视10元通”工程,已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已建成农民集中区广播系统10个;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23个,其中市级示范点1个,公共文化标准化示范点建设10个,其中市级示范点1个,市级“青工文化驿站”建设1家,目前所有点位正在加紧提升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