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人类科学重大突破“引力波”的舆论热潮未消,成都就以市委1号文件推出十条“史上最给力人才新政”,外界瞩目、舆论热议,又掀起一波强劲的人才“引力波”。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充满诱惑力的“天价悬赏”:对国际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地方高级人才,分别给予300万、200万和120万元的资金资助;对于国际顶尖人才中荣获诺贝尔奖等世界知名奖项来蓉创新创业的,给予最高5000万元综合资助,对顶尖团队中属于国家(国际)重大战略项目的,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
1个亿!没错,你没有看错,就是1个亿!这样的人才新政给力不给力?当然给力!毫不夸张地说,资助金额之高、力度之大,在成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也居于领先水平。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天价数字,以为“悬赏”越高就越给力,显然是不够的。事实上,成都这十条人才新政最给力的部分,也不在于这“1个亿”。
“1个亿”只是个符号,背后的城市战略意图,可能才是内核。成都的十条“人才新政”并非异军突起、横空出世,而是作为成都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配套政策。“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宣称的目标是什么呢?是要建设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是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靠什么创新创业?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人才。凭什么国际化?当然就要有国际性的人才。当今是全球化的时代,资本、人才、信息等各种资源都在全球市场流动,显然“1个亿”瞄准的是人才的国际化竞争。放眼世界,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从伦敦、纽约到东京,无不是人才荟萃之地。对于中国来说,在投资边际效率递减的背景下,创新型人才驱动,无疑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大手笔意味着大魄力,“1个亿”表明成都的一种决心和态度,即希望引领城市竞争和经济增长的一种新趋势。显然,背后的城市战略给不给力,是根本。
对于真正的国际顶尖人才来说,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可能也远远不是“1个亿”能决定的。是否有让人才长期留下来安居乐业的舒心宜居的平台、环境,是否具有让创富源泉充分涌流和人才价值充分实现的市场化机制,比“1个亿”更加重要。如果没有给力的平台环境和市场化机制,再高的天价“悬赏”都是“空了吹”,人家还未必愿意来。
而这些方面,恐怕才是这次成都人才新政更给力的地方。
拿平台来说,成都人才新政通过整合部门资源,着力建好四个平台,包括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产业孵化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及综合服务平台;在工作生活环境方面,则针对专家人才重点关心的办事流程、户籍、住房、医疗等问题,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强化保障。有重金“悬赏”,更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平台和环境,才能对人才产生最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在市场机制方面,成都人才新政希望通过强化创新创业金融扶持,来打掉“融资难”这条“拦路虎”,在市县两级构建规模不少于100亿元的各类金融扶持基金,形成完善的“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的金融扶持体系。同时,对研发生产的新产品如何成功地走进市场,也提出了金额最多可达500万元的补贴。如此意味着打通了融资通道和产学研通道,生成了创新创业的自我造血功能。所谓重金“悬赏”只是一个门槛费,而连接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才能源源不断实现人才的最大价值。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才就是要走向能够最大化人生价值的地方。就此而言,成都人才新政包括“1个亿”在内的重金悬赏,是一个广而告之的城市形象宣言。敢于悬赏“1个亿”,是因为人才能够创造比“1个亿”更多的城市财富和社会价值;愿意来拿这“1个亿”,是因为来这里能够实现比“1个亿”更多的商业财富和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