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 张守帅
四川区(市)县GDP“千亿俱乐部”,终于迎来第一位成员。
3月25日,在第三十届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投资环境说明会上,龙泉驿区对外公布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该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2.1亿元,迈上千亿台阶。
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196元
据介绍,去年龙泉驿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3亿元、增长1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较多,投资144.9亿元、增长51.5%。
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2亿元、增长13.3%。
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196元、21640元,增长8.4%、9.1%。
“龙泉造”整车达全川总产量九成
投资环境说明会的热场宣传片,揭示了龙泉驿崛起的“密码”。片头动画是一辆由若干零部件组装出的汽车疾驰而去,跑出加速度。
去年,“龙泉造”整车92万辆,占四川总产量的90%以上,汽车全产业链产值实现1412亿元。在汽车产业强势拉动下,龙泉驿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78.46%。
10年,从1.6万辆到100万辆的巨变
“坚持龙头带动,持之以恒做大做强产业优势,是龙泉驿崛起的关键。”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桦说,2007年成都经开区汽车产量只有1.6万辆,地方专心专注于主导产业发展,以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城”为目标,用近10年时间做到百万辆规模,可谓“十年磨一剑”。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在落户龙泉驿区的11大整车企业中,一汽-大众成都工厂,四期累计投资240亿元,年产能60万辆;一汽丰田目前已完成投资36亿元,年产能5万辆;沃尔沃成都基地累计投资106亿元,年产能10万辆。
而在今年5月,神龙汽车成都工厂将实现线上预批量生产,10月份将正式投产,达到36万辆的年设计产能。多重因素作用下,今年“龙泉造”整车产量将突破100万辆。
努力创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务环境
3月25日,总投资130亿元的中植新能源汽车项目签约成都经开区。中植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解国林将选择龙泉驿的原因归结为四点:政府给企业办事效率优,基础设施满足企业发展空间优,政策为企业量身定制优,人文环境激励企业效率提升优。
李桦表示,努力创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务环境,是当地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龙泉驿区荣获“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等荣誉,落户世界500强企业67家,占成都的四分之一。
龙泉驿1002.1亿元的经济体量,约占成都经济总量的9.28%。随着四川区(市)县GDP“千亿俱乐部”开启,谁是第二位成员也引发猜想。从去年数据看,成都金牛区、青羊区GDP分别达到875.4亿元、868.1亿元,存在领先撞线的潜力。
【记者观察】
为什么是龙泉驿?至少9条启示值得学
龙泉驿GDP过千亿的消息今天被官方证实。
在四川县域经济格局中涌现首个千亿级区(市)县,并不出人意外,但为什么是龙泉驿却值得深思,甚至留下了一个谜题。
记者长期关注龙泉驿这一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对其从零起步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城”“国际化生活品质城”的历程还算了解。
深入总结其成功经验,肯定是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在此之前,以记者目前所掌握的情况,认为至少有9条启示,值得县域经济的掌握者们关注。
1、后发不是孤独的等待
龙泉驿连续三年雄踞四川“十强县”榜首,终结了双流连续18年独占鳌头的局面,但这种强盛的势头是近年才展现出来的,2002年之前,“十强县”榜单还没有龙泉驿的影子。
后发是劣势也是优势,蕴含着高点起步、高位切入的可能。2000年,国家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龙泉驿抓住了不走弯路、开拓新路的机遇,没有孤独的等待。
如今,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长江经济带、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后发起步的区域,能否捕捉这一次国家政策调整的机遇期?
但有一点,经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要经历一个打基础的培育阶段,急不得,也跨不过。
2、要与新一轮产业转移“同频共振”
龙泉驿崛起的这10多年,伴随着一场山雨欲来的产业变局,叫做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制造业链条沿着由低附加值链条向高附加值链条的顺序,持续地向低成本国家外移和外包。
尽管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个阶段很难逾越,但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龙泉驿主动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加快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尤其是在全国汽车消费市场火热之前,完成了对主导产业的抉择。
可以说,要把握住趋势,并且尽量走在趋势的前头。
3、只要土壤合适,别嫌梦想太大
从历程看,成都经开区也经历过“粗放”阶段,出现过毫无关联的项目遍地开花的现象。从2005年成都一汽搬迁至成都经开区,拉开了追寻世界级造车梦的大幕。
从这时开始,龙泉驿的“轿车梦”才算真正起步了。成都的“轿车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梦?有人形象地称为“中国的狼堡”。
“狼堡”即沃尔夫斯堡,是德国大众总部所在地,之所以没有选更为人所熟知的“底特律”,是因为后者只是一个制造中心,狼堡则在汽车研发、销售、文化、旅游等做足了文章。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类似“中国硅谷”、“中国好莱坞”、“东方日内瓦”、“中国太阳城”似的口号,固然容易让人记住,却也暴露了发展上的不自信,失去了文化自主性。
“龙泉驿要有放眼全球的气魄。”后来,成都市委对龙泉驿的梦想给出一个规范化的“标准答案”: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城、国际化生活品质城。
在成都主政者看来,要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最首要的任务是加快推进经济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最核心的标志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4、与其四面出击,不如攻其一隅
多个产业均衡发展,可以增强结构性抗风险的能力,但对后发地区而言,将有限的政策条件和要素保障集中到一个产业领域,有助于实现产业的快速成长。
“与其四面出击,不如攻其一隅”。四川省政府多次强调“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布局原则:一个产业园区原则上确定1—2个主导产业,其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工业园区总产值的比重应达到70%以上,争取形成“一县一品”的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
省政府“一锤定音”,将龙泉驿放到了“车轮上”,使之之坚定地、心无旁骛地逐鹿汽车产业。省市党委政府也的确从产业规划、政策扶持、项目引进等方面,给足了龙泉驿支持,包括将其纳入天府新区规划。
5、“龙头战略”:集中集聚集链“一条龙”
后发地区的真正优势,并不是低廉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宽松的环境约束,而是有机会甄别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和进一步创新的技术,避免走上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附加值先低后高的老路。在某种程度上说,后发地区的优势是一次性的。
龙泉驿说,“我们宁愿等有些企业,宁愿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企业。”哪些企业最有价值?龙泉驿全力以赴实施“龙头战略”: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吉利集团。
一汽集团在成都经开区落户了一汽-大众、一汽发动机、一汽丰田、一汽专用、一汽客车等整车企业,形成了一汽在成都的“五朵金花”。
“东风战略”,则引进了神龙成都工厂,带来的不仅是36万辆整车的产能,由于它落户在成都经开区“北拓区”的中法成都生态园,与一汽-大众等形成“南北呼应”,直接开启了成都第二个“百万”整车战略,加快成都进入全国汽车产业版图一线阵营的步伐。
“吉利战略”牵引下,吉利并购沃尔沃后将这一项目落户成都,使四川终于拥有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四川造”豪车。
一汽-大众产能60万辆、神龙产能36万辆、成都高原产能20万辆、沃尔沃产能10万辆,仅这几个大企业集团就带给龙泉驿126万辆的年产能。
与此同时,进入相关汽车企业供应链的零部件配套商,也跟着向成都经开区转移,形成了一汽-大众零部件配套园,一汽丰田、吉利沃尔沃零部件配套园,不断提高本地配套率。目前,成都经开区内汽车产业总体地方配套率已达30%。
以龙头战略为抓手,以“产业链全景图”补链、强链为思路,成都经开区几年间建成了千亿元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航母。
6、“穴位注射法”,激活制造业的智创基因
对于后发地区而言,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两难课题:吃下企业总部,几乎没有可能,总部基地一般开展知识密集性的研发、设计、营销、运营等价值创造活动,处于微笑曲线的高端,需要若干年产业的、历史的、环境的积淀与积累;若只是成为生产制造基地的话,不仅处于微笑曲线中低端,年度产量还受到总部在全国范围内调配产能的约束,地方市场主体的主动性、持续性、抗风险性、带动性、关联性均会受到较大影响。
一种中西医结合的创新疗法带来了启示——穴位注射法,是将注射液注入到人体相应的穴位内,以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作用。这种疗法,将针灸与注射相结合,节省药物、操作简单,又能弥补外用药不易渗透穴内之不足,患者一般有收获较好的疗效。
成都经开区的穴位在哪?它的自我诊断是,短期内,无法引进整车企业研发总部,无望做到技术总体集成;如果刻苦努力的话,还是有可能从全球研发产业链的末端入手,从零碎的零部件研发起步,“曲线救国”。
穴位找到了,适合的针剂呢?
中国汽车界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名誉院长、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孔辉,扮演了这个角色。
经过一汽搭桥以及不懈争取,2012年7月,孔辉汽车科技西部研发总部项目落户成都经开区。项目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建设“三中心、二基地、一平台”。
郭孔辉是个实干家,也深知在一个陌生市场起步之难。他率领顶尖技术团队攻关,先在成都经开区布局了全国唯一、全球最大的大吨位汽车底盘悬架公共平台。
郭孔辉院士像一面旗帜,像引路的蜜蜂,成为招引其它研发机构落户的“引爆点”。
7、“马拉松”心态:坐在冷板凳上久久为功
发展实体经济,绝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之事。从跟踪项目到接洽会谈,从签约落地到开工建设,再到促建投产、达产扩能,每一个步骤都不是用秒计算的,可能是以年为单位。
以一汽-大众为例。2013年1月16日,一汽-大众轿车三厂三期投入使用,一汽-大众成都基地至此全面建成。如果从一汽-大众启动成都轿车项目算起,用了4年时间,如果从一汽-大众与成都一汽合作生产捷达车算起,则已经过了8年光阴。
选择发展工业经济、实体经济,难免会经历很长时间的“默默无闻”,要持之以恒地以跑马拉松的精神抓现代制造业。
8、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成都经开区位于龙泉驿区境内,一个是经济开发区,一个是行政区,几乎两个名字、一块地盘,如果两者在体制上运转不畅,带来的可能是“拌嘴”、“扯筋”、“打小算盘”。
为了理顺关系,形成合力,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两者创新出“区区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带有共性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承载能力建设全部交给龙泉驿区的相关职能部门和镇乡去抓,而经开区则集中精力抓招商,抓促建,抓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聚集发展,抓区域合作和战略发展。
2008年3月,成都经开区调整内设机构,将原有的仿照政府机构设置的行政执法局、财政局、规划建设局、外经外贸局等部门在调整中被撤销。与此同时,五个新的部门则挂牌成立——经开区招商局的职能分解到新成立的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和现代工业产业投资服务局;招商之后的环节则设置了项目建设服务局和现代企业发展服务局;在这之后,还设置了统筹发展局,负责编制经开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承担经开区建设发展、重大事项等战略问题调查研究。
“区区合一”的高度融合和职能错位分工,确保了高效使用资源,形成各司其职、有序运转、互为补充的产业发展合力,取得了“术业有专攻”的效果。
以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为例,它是全国独一无二专门从事汽车产业招商的部门,现有员工24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包括海归在内,硕士以上学历占80%,共同特征是精通汽车的每一个构件,他们有的被戏叫成“车仙”,有的叫“车神”,有的叫“车魔”,有些人甚至能将汽车发动机拆下来清洗,再完好地安装回去。
9、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4年7月2日,成都市政府与东风汽车公司及神龙汽车公司分别签署合作协议。继在武汉设立三个工厂后,神龙首次选择在成都布点第四工厂。签约三个月后,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
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三个月,这在成都整车项目中肯定算前所未有的快,刷新了审批建设记录。据了解,从协议到开工主要涉及12项审批,三个月的审批效率,几乎做到了极致简化,神龙汽车也认为创造了他们建厂新纪录。
成都经开区的承诺:“企业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发展。发展以外的其他事情,我们都‘包’了!”
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才能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才能积极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