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第六场新闻发布会昨日举行
8月5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主题为“深化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成都已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10家,面积1540余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1家。2016年的目标是挂牌市级以上创新创业载体22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达30家。未来,成都将着力打造“3+ M+N”众创空间格局。
成都科学城集中打造25公里起步区
“以成都科学城为例,正集中打造25公里起步区,可容纳600家企业入驻,入驻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以及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100多家,引进以中科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为代表的创新创业人才1000余名。”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介绍,“3”个众创空间引领区,是支持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围绕“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战略定位,引进国际知名孵化机构,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打造成都市创新创业核心引领区。建设天府新区“天府菁蓉中心”,引进知名研发机构,形成以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产业集群,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优化郫县“菁蓉小镇”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研究院、无人机研发基地、军民融合孵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小镇。
四区联动打造众创空间集聚区
成都将四区联动,打造“M”个众创空间集聚区。“通过街区、社区、校区、园区四区联动,协同打造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丁小斌介绍,武侯区正联合四川大学建设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高新区联合电子科大建设“一校一带”,金牛区联合西南交大建设环交大智慧城,锦江区依托民营资本建设汇融创客广场,双流区引进知名大学建设天府新区大学科技创新园等。
以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为例,武侯区通过政府返租、引入社会资本、业主自我升级等方式,将传统电脑卖场等闲置商业楼宇改建成约3万平米的双创载体,目前已有6家孵化机构、120多个创业项目、约1000名创业者入驻。
闲置厂房、仓库变身众创空间专业特色区
此外,还将突出“成都味”,打造“N”个众创空间专业特色区。丁小斌介绍,比如推进与产业链、技术链上中小微企业、高校院所和各类创客群体有机结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产业创新创业生态群落。
同时充分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形成的闲置厂房、空余仓库及生产设施,改造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实现资产再利用。
华西都市报记者赖芳杰
实习生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