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高翔
走进崇州市稻香旅游环线上的白头镇五星村8组B区的居民新村安置点,一排排白墙黑瓦水墨风的建筑错落有致,墙边草木点缀着青瓦,疏密有致,让人瞬时心生幽静安闲之感。走出屋子,放眼望去,就是百亩稻香。
这样的体验,如果放在几年前,很多村民是想都不敢想。那时的五星村,因交通极度不便、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无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2013 年,五星村被纳入扶贫对象,在成都市、崇州市多个部门全力支持下,开始了一场精准扶贫战略下的新村建设。通过生态建设牵手产业发展,一个“五星级”幸福美丽新村已然建成。
五星村的脱贫之路,只是成都市扶贫的一个缩影。
8 月 22 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从今年开始到2017年,成都市又 将 有 100 个 村“迎头赶上”,退出帮扶序列,届时,成都市将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据悉,目前成都市第三轮第二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已全面启动,在未来的两年中,100个相对贫困村和 8512户相对贫困户2.66万人将通过全市的帮扶和自身努力,夯实发展基础,提高“造血”功能,冲出贫困圈,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A
■成都市第三轮第一批100个相对贫困村,均培育和建立了各自的优势特色产业
■成都将力争到2017年,实现农业高端产业倍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增强“造血”功能帮助困难村“挪穷窝”
“从来没想到,可以住到这么好的房子。”昨日,在五星村5组村民龚学贵家中,记者看到,一家五口居住在建筑面积240平方米的新居里,楼上楼下共两层,门口还带小花园,“简直就是别墅级别。”龚学贵说道。
在五星村,并不乏“龚学贵”们。2013年6月启动新村建设以来,全村751户、2825人参加新村建设,参与率达96%,并规划了3个农民新居点位,采用川西民居风格,公共配套设施齐全(包括水、电、气、路、绿化、健身广场、民俗广场等)。目前,新居主体、风貌工程已全面完工。
新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五星村成功引进了“盘古”和“柏萃”两个农业项目,流转了当地上千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了产业的转型。项目的进入,也解决了当地不少农民的家门口就业问题,村民劳务收入大幅提高。4年后,村民搬进了崭新小楼,人均纯收入由4800元增加到1.55万元。
华西都市报记者注意到,2013年9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成都将力争到2017年,实现农业高端产业倍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实现全面小康,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如何尽快补上这块短板?
“扶贫不是一次性就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还是要带动当地农民持续增收。”成都市农委扶贫处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扶贫工作,支持相对贫困村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了一批效益高、带动性强的优势特色产业,有效地增强了当地‘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在去年成都市第三轮第一批100个相对贫困村,均培育和建立了各自的优势特色产业。
B
■按照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0000元标准,在成都全市倒序确定的100个相对贫困村
■按照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本区(市)县同期水平50%的标准,在成都全市识别确定的“万户”相对贫困户
再次调高扶贫标准
村人均纯收入低于万元高出国家标准近4倍
在成都市第三轮第二批农村扶贫开发方案上,此次扶贫标准提高为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元以下,这一标准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近4倍,也远高于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的扶贫标准。
其实,这并不是成都市第一次提高农村扶贫标准。截至2012年末,成都全市已全面消除国家和省定标准的贫困村和贫困户,2013年开始的第三轮农村扶贫标准为人均7000元,在此基础上,这一次成都再次高位求进,大幅提升扶贫标准,“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农村扶贫工作已经担负起了新的使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已经由消除相对贫困转变为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成都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这样的思路,在第三轮第二批农村扶贫开发中,成都确定100个相对贫困村和8512户相对贫困户2.66万人为扶持对象。瞄准城乡低保对象,实行动态跟踪、低保兜底扶贫,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着力缩减城市相对贫困。
C
■2017年,100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成都全市同期水平的70%以上
■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本区(市)县同期水平的70%以上,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再次调高扶贫目标
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实现百村万户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这是本轮扶贫开发工作为相对贫困村勾勒的蓝图。据悉,此次成都市将着力实施“百村万户双五一”帮扶行动:在村级层面,做好一个扶贫开发规划,发展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一个发展带动主体,建设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健全一套基层治理机制;对具体的相对贫困户,则选准一个发展方向,制定一个扶持对策,确定一个帮扶对子,落实一个增收项目,健全一套脱贫机制,旨在不断提升帮扶对象发展能力。
在这两年中,成都市将加快推进“六大行动”(富民产业发展行动、基础设施改善行动、公共服务提升行动、社会保障兜底行动、生态环境治理行动、脱贫主体培育行动),做强“四大支撑”(组织支撑、资金支撑、帮扶支撑、作风支撑),坚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精准扶贫“两手抓”,统筹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生态扶贫和能力扶贫五项重点工作,不断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同时,对相对贫困户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方案、确定帮扶责任人,因人制宜、分类施策,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
D
■成都全市选派100名年轻后备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
■每年7000万元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专项帮扶
再次加大帮扶力度
财政安排7000万专项资金选派100名后备干部任“第一书记”
为了保障帮扶实效,成都市已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同步增长机制,由市级财政安排7000万元农村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带动行业、社会扶贫资金,共同加大对相对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对贫困户脱贫项目支持力度。
同时,成都市还将坚持和完善“市级领导挂点督查、部门(单位)定点帮扶、干部驻村帮户”的帮扶机制,实行区(市)县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形成100个相对贫困村每村有1位市级领导挂点督查,1个及以上的市级部门(单位)、经济较发达区(县)级部门定点帮扶,1个驻村工作组、1名“第一书记”,1名农技服务员的“五个一”工作格局。每户相对贫困户有1名帮扶责任人。目前,市级帮扶部门已向100个相对贫困村每村选派一名思想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年轻后备干部任村“第一书记”,并充分发挥行业扶贫攻坚作用,统筹考虑住房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交通、水务、住建、金融、教育、卫计、人社等行业部门要因村科学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安排落实行业资金,开展行业扶贫。
据悉,为了强化工作推进,保障责任落实,成都市今年已层层签订了从市到乡(镇)的《扶贫攻坚责任书》,对涉及相对贫困村和相对贫困户的县、乡(镇)、村三级实行专项扶贫督查,对工作落实不力、年度目标考核不达标的地区和部门进行问责。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想玲实习生陈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