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走进轨道交通 “一校一总部两基地”

http://www.scol.com.cn  (2016-09-23 09:51:01)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侯雯雯记者 赵荣昌 杨华春 洪继东  

位于新都基地的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 本报记者 朱大勇 摄

昨日,记者走进我市轨道交通产业“一校一总部两基地”,感受轨道交通产业快速发展的热度。

政企校三方合作 加速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在蓉高校,我们应为成都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贡献自己的力量。”昨日,记者来到西南交通大学时,校方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2月26日,成都与西南交大、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政企校三方深度合作,也是成都与高校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市内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单”。

“政府、企业、高校合力推进,将同步提速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步伐,转型成为全球轨道交通产业的技术、应用和研发基地。”据介绍,西南交大将以筹建“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等为平台,以高速铁路、高速磁浮、重载铁路等为核心的现代轨道交通体系为研究对象,着力提升四川轨道交通原始创新能力。该校将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的科技成果首先在四川转化,如二代磁浮将在成都落地。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发展研究院、中国高铁发展中心和“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等,建设轨道交通发展“新智库”,为成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出谋划策。

金牛总部

创新引领打造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

在金牛区,记者看到,由金牛区与中铁二院共建的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已经成为全市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地,产业园一期已建成约15万平方米的花园办公总部基地,企业定制办公楼、实验检测大楼正在紧张建设中;二期已完成规划设计,年内将动工建设。招商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建立了“区—产业功能区—街道”三级联动招商机制,目前已签约引进中铁工程装备集团、中铁科工集团等轨道交通企业60余家,实现税收近2亿元。

记者从金牛区获悉,落户该区的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正加快推进,将进一步提升园区支撑,凝聚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力,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国家级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

“未来20年,全球铁路需求12至15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约2万公里,投资规模1至1.5万亿美元。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我们将具有更强的话语权。”中铁二院工程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整个产业园未来将入驻相关企业200余家,吸纳超过2万人的高层次人才就业,年产值将达350亿元。”金牛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新都基地

一个成车要经十几道工序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走进了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新都厂区城轨分厂的制造车间。

车间里陈列着清一色的金属制品,轰鸣的机器伴随着金属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却丝毫没影响员工们专心致志地做事。城轨分厂是中车成都机车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的制造车间。目前,车间主要负责整车的组装。据了解,一个成车的组装要经过底架、顶棚、侧墙、整装、零件等十几道工序。其中第一道工序是机车底架的拼接,工人们把一块块各自独立的铝合金材料焊接成整块的车底,这里的焊接技术人员每一位都是经过专业培训,有着丰富经验的焊工。

一道道刺眼的光芒晃得人睁不开眼睛,焊接的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工人们也要全副武装才能投入工作,汗流浃背是常态。“探伤很重要,要用风嘴把车体彻底吹干净,再仔细地探伤,防止因焊接失误导致车体出现问题。”工作人员介绍说。沿着车间向前走去,车体上,车身下,工人们专心致志地忙碌着,他们熟练细致地操作着自己负责的工序。经过底架、顶棚、侧墙、整装……一个粗具雏形的整车呈现在面前,工人们还在做着各种零件的安装和组装调试。

新津基地

初步完成轨道交通三大核心产品的产业化

而在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工人们围着装配线上一辆辆灰色的列车,正在抓紧安装调试设施设备。园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正源源不断地向成都地铁交付列车,成都地铁建设推进速度很快,为了跟上节奏,每天都在加班加点进行车辆的生产,力争年内完成30列列车的生产目标。

除了生产车辆本身,轨道系统也是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型嵌入式轨道在今年3月份取得了城市轨道工务产品CRCC认证,相当于拿到了全国轨道交通市场的入场券。”新津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款新技术充分运用高分子材料,取消了扣件,通过工厂式生产、模块化现场安装,使轨道的承载力更均衡,并具有开挖量小,工期短等特点,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现在这款轨道系统已得到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成都IT大道有轨电车项目也有望运用这套新技术。”

记者了解到,目前新津轨道交通产业园正花大力气在有轨电车车辆、轨道系统、四电集成等方面进行布局,注重“投运建一体化”能力建设——通过收购上海一家科技公司,运用“超级电容”解决动力问题;与相关行业伙伴合作攻关通信、信号等技术难题,以牵引、动力、通信、信号为代表的四电集成技术逐步完善;再加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嵌入式连续支撑无扣件轨道系统”产业化的相继实现,在新津,由成都本土企业主导的轨道交通三大核心产品的产业化已初步完成。

本报记者 赵荣昌 杨华春 洪继东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