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成都力争2020年航空产业规模过千亿

http://www.scol.com.cn  (2016-10-14 09:29:49)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侯雯雯赵荣昌  

“成都航空发动机设计、制造、实验技术,在国内都是一流的!”昨日,2016年中国(成都)航空动力发展暨学术研讨会在我市新都区闭幕,为期两天的时间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王华明、甘晓华、杨凤田、闻学友及国内外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天府之国,论道成都航空动力产业发展。

四川省作为全国军民融合发展实验区,将航空与燃机产业作为全省加快培育发展的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之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我市以树立大航空为理念,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建立航空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带动全产业链实现跨越发展。我市将以军民深度融合为动力、技术创新为驱动、开放合作为导向,整合市内外产、学、研、用、投优势资源,着力推动航空产业设计、研发、制造、试验、维修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航空优势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打造特色突出、创新力强、拥有知名品牌的航空产业集群,建成国家民用航空产业研发、制造和维修基地,成为国际航空产业重要节点城市。

我市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业规模过千亿,承担更多飞机整机和航空发动机研制任务,配套产业加快聚集,飞机大部件制造、航空维修等广泛参与全球配套,无人机、通用航空装备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研制、运营体系更加完善。

成都思路

构建“1+N”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

初步建起较完整的 航空产业体系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要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加快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长期以来,航空产业都是成都高端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在《成都制造2025规划》中,我市将航空产业确定为未来十年突出发展的重点产业。”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过程中,我市提出构建“1+N”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其中这个“1”就是航空产业。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形成了飞机、航空发动机、航空设备与系统研发制造,以及航空维修与运营服务的能力,是国家确定的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歼击机、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全市航空领域直接从业人员近5万,间接参与达到30万人,为主机厂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工装设备的中小企业近500家,加之一批科研资源雄厚的科研院所,为我市航空产业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有航空产业企事业单位52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户。今年1-8月,航空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0.6%,主营业务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长速度居全市14个工业行业之首,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在飞机整机研制领域,以611所和成飞公司为代表的航空企事业单位在整机研发设计、制造能力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涌现出一批在无人机研发设计、生产、总装等方面技术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在航空发动机研制领域,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所需的成套能力,建立起适应国际航空发动机制造的完整体系,是国家重点布局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飞机大部件领域,我市是国内民品转包重要基地,在大飞机机头、舱门、活动翼面以及发动机机匣等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航空机载设备和航电设备领域,我市是飞行器大气数据系统、通信导航等航电设备国内重要制造基地,部分产品研制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承担了C919客机的通信、导航等产品的研制任务。航空维修领域,拥有军用航空发动机、直升机维修的主体企业,以及高水平的民用航空维修企业,在航空发动机、导航、雷达、通信和仪表电器系统维修能力方面国内领先。运营及配套服务领域,成都航空公司承担了国产支线客机ARJ21商业运营的探索工作,民机示范园、通用航空机场的加快建设也为我市构建航空服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都发展

全面提升

整机及大部件研发制造水平

市经信委表示,我市将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喷气公务机、直升机、无人机、通用航空飞行器和飞机关键大部件。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更多地争取国家航空发动机专项及总装研制任务,深度参与预研和型号研制,积极规划型号发动机批产能力建设。同时,构建以整机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推动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材料、叶片和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建设,发挥叶片修复、再制造方面的技术,实现航空发动机全产业链突破,成为有特色的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基地。

重点培育

航空电子和航空机载设备

寻发展,首要任务是抓机遇。相关业内专家认为,航空产业发展,成都应发挥在航空电子领域的优势产业基础,通过技术引进、本地培育和协同创新,重点突破价值链顶端的机载通信导航系统,以及客舱娱乐系统和飞行模拟技术。在适航取证、产品安全性设计技术、航空电子系统及分系统集成与测试验证技术、产品综合化、模块化、低成本化设计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围绕大型客机和喷气公务机项目发展飞机的飞控、航电、液压、燃油、环控、电源等主要机载系统和关键设备,加快航空机载设备和航空测试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培育飞机制造的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机载设备和航电设备系统研发、生产集成、销售维修、售后服务产品链,建成国家级民用航空电子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加快发展

航空维修服务和再制造

市经信委表示,我市将鼓励军工企业进入民用航空维修领域,加快取得民用航空发动机、直升机维修资质,以客机、运输机、直升机、通用飞机的整机维修为主,发展飞机大部件及航空发动机的修理和大修,生产航空机械附件、航空电子电器仪表附件等零备件,发展公务机固定基地运营商,构建航空服务一体化保障体系。发展客机改货机业务,建立航空产品改装体系,形成相适应的改装能力。研究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开展再制造技术集成创新,创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再制造体系,发展燃气轮机系列和航空衍生品。

大力发展

航空重点关联产业

如何做大做强航空产业链?市经信委表示,我市将围绕军航、民航和通用航空发展空管、航空物流、地面通信、地面雷达和安全保障等配套系统和设备,提升相关监测、测试等技术支持能力。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通过技术引进、本地培育和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空管系统、民航信息管理系统、机场弱电系统、航空物流系统、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等技术,加快实现本地机场配套。提升航化产品适航性能、飞机非金属材料阻燃性能、农林航空喷洒设备、空管自动化系统和空管雷达系统的技术测试能力,以及航油适航审定、民航节能减排监测等配套技术水平。

为此,我市加强保障措施,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优先保障航空产业重大项目的用地及基础设施配套,鼓励、培育航空产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机制。

专家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甘晓华

成都设计、制造、实验技术一流

“航空动力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对成都来说,这是个大好时机。”甘晓华认为,“成都有设计制造的龙头企业,设计、制造、实验等技术在国内国际都是一流的。”

在甘晓华看来,长期以来,航空产业都是成都高端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都市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航空产业体系,形成了飞机、航空发动机、航空设备与系统研发制造,以及航空维修与运营服务的能力,是国家确定的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歼击机、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基地。这些都是成都优势。

甘晓华表示,“成都有燃气涡轮研究院,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技术、制造技术、关键部件、机匣、涡轮叶片等,在国内国际都是一流的。对不同企业来说,要各有特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高级顾问 刘大响

搞好航空产业链 带动成都产业发展

“航空动力产业链很长,能带动的产业很多,包括元器件、新材料、制造工艺等。这种情况下,如果搞得好,可以把整个成都的产业带动起来。”刘大响表示,航空技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成果之一,按照技术发展步伐,再过20年左右,3—4小时就可以到全球任何地方;而民用飞机最大瓶颈就是动力问题,如果解决了,就可以星际旅行。“而这些,就是成都需要抓住的机遇。”

军民融合,民营企业该如何做?刘大响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军民深度融合是国家战略方针,国家会采取很多措施,现在已经有一些政策了。民营企业要进入,需要选择自己的方向,不可能什么都做。”刘大响表示,航空动力产业链非常长,民营企业重点应该放在产业上,而不是整机制造,“现在全球只有5个国家在做发动机整机,我认为民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材料、附件,甚至是螺丝钉等方面找到自己的长处。”

记者手记

实施“工业强基”行动,成都腾飞后劲更足!

一场学术界领域的盛会,吸引了中国工程院五位院士齐聚天府,成都的吸引力何在?“成都航空动力产业市场巨大,成都设计、制造、实验技术一流。”从专业的角度而言,院士们为成都优势频繁点赞。

航空产业是我市重点打造的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集群,是我市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市提出,要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推动产业成链条、成集群发展,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

为此,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加快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细化到具体行动上,实施“工业强基”行动是必走之路,把工业作为发展的基础,量的扩充和质的提升,我市积累起来的后劲才更足。

9月7日,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工厂投产,东风标致4008正式下线,创造了“成都速度”的1.0版本,9月22日,“成都造”首列铝合金A型地铁车辆正式下线,从开工到正式投产仅315天,“成都速度”在短短一个月升级到2.0版。仅汽车产业和轨道交通而言,我市今年1-8月,汽车产量突破73万辆,年产将突破110万辆,汽车产业增加值将实现两位数增长。去年,全市轨道交通产业实现产值870亿元,到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望突破2400亿元。

我市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发展为优势产业。在众多专家学者看来,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彰显了成都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立足长远布局的战略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以西南交大、中铁二院等顶尖科研院所、中车成都公司为支撑,以中国中车、新筑股份等整车龙头企业为带动,新都和新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正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也为此提供了强力的支撑。今年1-8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402.8亿元,同比增长35.8%,完成技改投资1281.7亿元,同比增长43.7%。实施“工业强基”行动,让成都腾飞后劲更足!

本报记者 赵荣昌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