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翔猝死背后的AED之问 4分钟,很短暂 4分钟,还远吗

2019-12-05 11:15:50来源:成都商报编辑:林霜

  图为发生心脏骤停后的获救率变化,“黄金4分钟”是业内认可的最佳救援时间。 越早给予处理,生存率会越高,所以普通市民具有一定急救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制图 李开红

成都市人民公园内配备的AED设备

1

设备的缺口

“深圳和上海是国内AED配置做得最好的城市,尤其是深圳,它的AED设备数量还是很多的,但是我们去年测算的时候,其水平为平均1.5公里范围内一个,达不到‘4分钟’这个要求。”

2

费用的缺口

“目前AED设备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而且购买者或者捐赠者也各不相同。”“3万左右的一台机器,如果想普及,费用很大。这笔费用从哪儿来?哪个机构能买单?”

3

意识的缺口

“我们不仅缺少急救知识、急救技能,还有急救设备,比如急救包、AED,更缺的是急救意识。”“以前大家觉得院前急救都要等120来,我是非专业的,我什么也干不了。”

从新华社编辑徐勇到艺人高以翔,他们的突然离世令人惋惜,也令“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再次被热议。AED,被称为生死一线的“救命神器”,现实生活中配置如何,是否得到正确使用,又是否真正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

近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多方调查了解发现,尽管近年来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等急救常识已走入大众视野,但AED在国内的推广普及仍差强人意。公共场所AED的普及与“黄金四分钟”的救治要求相距甚远。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相关人员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AED设备确实能够提高救治的成功率,但推广急救知识的普及更为重要。多位业内人士均透露一点,AED的缺乏只是一个“缩影”,折射出公众急救意识的匮乏。

如果想查询离自己最近的AED身处何方,微信小程序“救命地图”就可以办到。急救培训机构“第一反应”就是该程序的开发者,其联合创始人Lisa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救命地图”可以根据用户所在位置,提供最近的AED设备所在位置,并跳转到外部地图程序进行导航。

通过查看“救命地图”,记者注意到,该地图收录的北京地区AED设备分布,呈现不均的状态:以朝阳区为例,在三里屯及国贸的核心区域,AED设备布置较为密集,但在稍靠近东南方的九龙山及百子湾一带,AED设备的数量则寥寥无几。记者在合生汇商场通过“救命地图”搜寻到了附近的一台AED设备,位于一街之隔的写字楼5层,设备属性为企业捐赠。记者发现公司下班后,便无法取出设备使用。该AED设备联系人告诉记者,设备为自己所在公司管理,也可以外借给公众使用,只是几乎没有被借出过。该联系人解释说,考虑到丢失风险等原因,该设备一直都是存放在门店之内,所以当员工下班后就无法被取出了。

北京的AED都去哪儿了呢?据了解,目前北京的AED多布局在机场。另据北京日报报道,截至目前,首都机场3个航站楼共设置AED设备69台,备用设备8台,分布在值机区、候机区、进港通道、行李厅等人流密集区域。而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也已经安装了AED设备40台。

AED面临3大困境

“每当有学员问我,除了机场外,还能在哪儿见到AED,我都觉得很尴尬,确实我们还没有普及。”北京市应急志愿者总队急救队队长、美国心脏协会(AHA)主任导师石洪,做AED的民众推广教学已有10年,但他发现,每次AED上热搜,依旧是以猝死事件发生为前提。事件热度一过,大家又将此事搁置一边。

配置最好的深圳

也达不到“4分钟”要求

石洪常年奔波于各地进行紧急救援等培训,他发现,北京对救援文化的普及程度高于其他城市,但AED设置却远远不够。他印象较深的是上海和深圳,AED数量相对较多,但也仅仅是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尚不能满足黄金4分钟的抢救需求。

Lisa深有感触。她表示,理想情况下,商场、地铁站、机场、高铁站等公共场所都应该配备AED设备,但目前国内AED设备实际配置情况却远远达不到要求,“目前,深圳和上海是国内AED配置做得最好的城市,尤其是深圳,它的AED设备数量还是很多的,但是我们去年测算的时候,其水平为平均1.5公里范围内一个,这是达不到‘4分钟’这个要求的。”

“黄金4分钟”是业内认可的最佳救援时间。“最理想的情况是,以事故发生地为圆心,在步行4分钟以内的地方都应该部署一台AED设备。”Lisa说,患者倒地后的“黄金4分钟”内越快进行心肺复苏(CPR)并配合AED设备,越能提高猝死者的生存率。

3万元一台

谁来买单是一个问题

但现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AED如此“稀缺”?谁来买单也是个问题。“目前AED设备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而且购买者或者捐赠者也各不相同。”Lisa说,目前被收录在“救命地图”和在公共场所能见到的AED设备,可能来自当地卫健委、民政局、应急管理局或红十字会的统一采购,还有可能来自慈善组织或企业的捐赠。

“没有形成统一风向,全凭各自在推。”这是石洪的感受,尽管大家都在努力,但力量还是“很松散”。这也导致一个现实问题,“3万左右的一台机器,如果想普及,费用很大。这笔费用从哪儿来?哪个机构能买单?”石洪感慨,现在是社会有需求,但设备太少。

有了设备

敢不敢用、会不会用

被誉为“中国急救普及教育第一人”、北京急救中心退休医生贾大成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在他经历的急救案例中,十有八九都是靠AED抢救过来,只有一两个是靠徒手心肺复苏救活的。另有数据表明,使用AED的心肺复苏比不使用AED的心肺复苏成功率要高60%~70%。

即便有了设备,摆在那里,市民敢不敢用、会不会用?

尽管多位专家向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表明,AED操作简单,只需开机按照语音提示执行即可。但同时,他们也向记者表示,没有接受过培训的人往往不敢使用,怕担责任;而掌握相关急救知识的人在国内仍算“小众”。

Lisa告诉记者,他们曾做过相关调查,当前国内人们对于CPR技能的了解和认识仅处于“勉强及格”水平,“大家虽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CPR的知识,但是在没有经过实操的情况下,遇到突发事件,能做对的人应该不多。”

Lisa强调,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我们的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率只有他们的千分之一,这包含了使用AED设备在内。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的张立认为公众的急救意识亟待提高。“以前大家觉得院前急救都要等120来,我是非专业的,我什么也干不了。”张立指出,在突发事件现场,第一目击人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科学施救是院前急救非常重要的一环。张立透露,今年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当地高校向1万名大学生做了一个有关AED的问卷调查,结果是知晓AED的约有60%,知道本校AED配置情况的只有38%,会使用的只有22%。

石洪认为,不同的施救人员对操作时机把控和操作细节的差异性会带来争议,道德、法律等问题无法规避。甚至操作人资质的认证同样存在争议。同时,AED属于非医疗操作,却起到医疗作用,又允许全民操作,针对医疗和非医疗,认定系统如何制定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石洪表示,过度对操作细节的争议会影响推动的工作效率。

“我们不仅缺少急救知识、急救技能,还有急救设备,比如急救包、AED,更缺的是急救意识。”从事医疗急救工作30余年的贾大成如是说。

12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