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经济圈进化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系列观察(二)

2020-07-17 09:29:3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林霜

“相爱相杀”的川渝人最近尤其“来电”

一段国风音乐视频《醉成都》持续走红

绵长的成都人文意蕴,将火辣耿直的重庆人撩得心痒

一条条成渝古驿道

两地人在重走锦官驿、龙泉驿、朝天驿等古驿道中

徜徉旧时光,感受新景象

一篇篇关注成渝的报道引发关注和热议

这是一个圈的燃情

这个圈,就是双城经济圈

随着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7月10日举行,围绕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定位,川渝均已完成双城经济圈建设顶层设计,各地各部门加快推进落实。

成渝都市圈建3个“1小时交通圈”,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建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川渝规划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区域文化中心……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双城经济圈,令人振奋和期待。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多年,关于成渝地区的战略一个接一个,新的战略和历史上若干战略相比,有哪些新意?

一揽子战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新的,但针对成渝地区的国家战略不止一个。

国家先后针对这一区域出台过一系列发展战略,其中,酝酿时间最长的当属成渝经济圈区域规划。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虽然川渝两地行政区划分开,但两地合作的愿望一直在延续。2001年,两地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

中央及有关部门也一直十分关注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及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2003年,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提出:在未来5至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人口、产业、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

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2004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规划组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重点经济带研究》中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布局特征是‘蝌蚪型经济带’,区域中心是成渝经济区。”回头来看,“蝌蚪型经济带”应该是双城经济圈的雏形。

2006年,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一年后,四川省、重庆市政府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提出以重庆、成都为龙头,共同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2008年,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规划》编制协调指导小组和规划编制工作组,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四川省、重庆市及有关研究单位共同完成。

期间,虽然由于汶川特大地震,规划工作曾一度中断,但不久后重启。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编制完成《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征求意见稿),并于同年12月,经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上报国务院审批。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基于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发挥其沟通西南西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合互动,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的考虑,2016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赋予成渝两地的发展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

4年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破壳而出。换句话说,在9年期间,针对成渝地区,先后有三个国家战略落地。

至少四重新意

和前述两个战略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至少有四方面的新意。

新的战略定位——

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即“一中心一基地三区”——这是9年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于成渝经济区的目标定位。

4年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成渝两地的发展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

相比之下,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即“两中心两地”。

从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很显然,定位是层层提高的。

新的时代背景——

1988年,邓小平针对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就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一定时期是什么时候?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包括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极,甚至在全世界来看,都影响巨大。

种种迹象表明小平同志讲的“一定的时期”这个历史时机已经成熟。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有利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尤其是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发展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出口型经济遭遇挫折,这进一步凸显了实施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新的战略蕴含——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对成渝地区现实发展格局的精准描画,也是对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擘画。”在解读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时,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发展改革办副主任古智猛表示。

“成渝地区”标定了战略方位,涵盖川渝两省市广大区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双城”指明了战略特点,突出了重庆和成都两个国家中心城市的优势带动作用,彰显了成渝地区“双核引领”的显著特征。

“经济圈建设”确定了战略性质,指向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对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强化辐射带动功能提出更高要求。

新的发展理念——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随后,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在那之前,2019年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文章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两次会议一篇署名文章,传递的信息是相同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这也是告诉我们,要尊重规律,重新认识和发挥成都重庆这样的中心城市的极核作用,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去片面追求绝对平衡。

满载一个圈的情意与新意,进发!

四川日报 四川在线特聘首席 梁现瑞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