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成都新世界丨成都高新区 不断站上创新起跑线

2020-10-09 10:55: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电子信息、生物、新经济,过去两个月,成都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集中迎来又一个“高能级时刻”,为持续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又”字背后,显示出持续性非偶然性,有迹可循。

时针回拨。32年前,成都高新区迎着改革创新的东风诞生,为成都注入创新基因的火种。

2019年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成都排名第五,其中创新环境指数排名第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成都排名第47位。

如同一个攀登者,30余年来,成都高新区不断攀登着一座座“创新大山”,一次次完成对自身高度的超越。

四川在线记者 肖莹佩

体制机制

2.5平方公里,一簇创新的火种

翻开高新区3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首当其冲,就是体制机制改革。从大部制试验田到全员聘用,成都高新区不断突破体制机制,将其转化为发展优势。

“成都高新区是政府的一个派生机构。”中国公共政策学会理事、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说,派生机构的优势是决策链条比较短,效率比较高,更有助于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简称为“小马拉大车”模式,这种模式指机构本身是派生机构,承担的却是一个正常区县具有的职能,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1996年,成都高新区明确了“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管理体制,并秉持至今。在史云贵看来,在很长时间内,这样的体制机制推动着它发展得又好又快——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稳居前十,2016年跻身“三甲”,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

理念之下,并不固化。2017年,于成都高新区,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当年7月底,成都高新区面向全球招募16名局、处级专业人才,其中保留身份引进者享受该区同等级别在编干部待遇,市场化引进者税后年薪不低于50万元。

8月25日,成都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动员大会召开,提出该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展现新气象,实现新发展,抢占成都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会上,“大部制”“扁平化”“精兵简政”等关键词被反复强调。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提出实现几个转变:由编制管理向员额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组织任命向合同管理、由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转变,旨在为优秀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

同年10月,与成都启动新一轮机构调整设置同步,成都高新区按照“扁平管理、专业运营、全员聘用”的思路,设置重组16个机构,较之前精简30%左右,并打破了人员身份、职级、部门、地域等界限。

从2.5平方公里起步区到现在,成都高新区管辖面积扩大了240多倍,那簇创新的火种,从未熄灭。

产业生态

从政策、资金到人才,一片创新的生长

纵观成都高新区每一次的架构创新,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产业发展。

作为成都市产业发展主阵地,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从注重“招大引强”向“外引内培”转型。

外引方面,今年7-9月的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成都高新区拿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累计签约注册重大项目20个,其中百亿级项目5个,占成都全市20%。

头部企业共同的选择,背后包含多层逻辑考量。但创新,一定是核心要素。

“‘三次创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26条”“产业培育新政18条”……在百度搜索成都高新区的产业政策创新,相关信息超过600万条。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也离不开资金。

成都市锦城大道539号,盈创动力科技金融大厦,不仅是集聚金融机构的“物理载体”和“资金池”,还拥有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市场化运营平台,在成都高新区成长壮大的明星企业,如博芯联科、谛听科技、墨比科技等,都不乏盈创动力的资本扶持。

2017年9月,盈创动力探索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作为成都经验,成为国务院13项推广改革举措之一。

创新引领发展,主要靠人才。从三次创业人才政策,到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再到金熊猫人才品牌,成都高新区人才政策不断升级,促进人才资源向创新动能转化,为区域发展提供持续性生长动力。

30多年来,从无到有,成都高新区产业集聚成链,拉长加粗进而形成产业生态圈。

营商环境

利企便民,一套创新的服务

9月29日,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在滴滴西部创新中心项目落地成都高新区签约仪式上表示,此次合作是基于成都在区位、市场、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及良好的营商环境作出的投资布局。

营商环境,2018全国两会以来的热词之一。

近两年来,《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19-2020年)》《成都高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0-2021年)》相继出台。

今年4月,首次探索设立营商环境“甄审室”,以部门会商共审的形式协调解决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疑难问题,形成制度化解决方案,改革成果获得社会高度认可。

7月27日,作为营商环境改革的关键一环,成都高新区“企业一站式服务综窗”正式运行。这是成都市首个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业务整合的服务窗口。

同月,“高新通”企业服务平台完成二期升级,新增多个服务板块,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

事实上,围绕营商环境,成都高新区的创新探索早已开始。

发端于“大部制”的探索,成都高新区于2007年在西部地区首次启动了新的政务服务模式,再造行政审批流程,全面推行项目报建并联审批。

2012年4月,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市级战略功能区全面推广成都高新区“三段式服务”体系。

2018年,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首创市场主体开放“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以前至少需要1个月审批手续,现在最快一天就可完成。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着眼于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抓手,不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培育内生动力。

破壁未来

自我革命,一种创新的姿态

生长不停歇,创新无止境。把成都高新区比作职场人,已过“而立之年”,既充满活力与拼劲,也面对迈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考验与挑战。

眼前,山就在那里——近有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远有美国硅谷。但最根本的,还是对自我的挑战。

作为成都乃至西部创新发展高地,如今的成都高新区,正处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主导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前所未有的优势叠加、潜力无限的战略机遇期。

区位优势被放大,如何应对挑战与机遇?“创新突围”成为谋变思路。

“要保持对优势的追求,不断地站上起跑线。”成都高新区发展规划局改革处相关负责人说,过去成都高新区探索出了一些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出去后,自身又站上另一条起跑线,继续探索创新。“这就是示范区和先行区的作用和意义。”

9月29日,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功能区的成都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正式开放,该公园以生物产业及高端人才需求为导向,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典范,呈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独特形态。

“人城产融合发展,是未来要着重探索试验的。”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日前,成都5G智慧城先导区城市设计方案和骑龙创新园城市深度设计方案相继出炉,将分别打造成为风格独特的新型产业社区,共构产业生态圈和市民生活圈。

他透露,两个项目都是规划先行,也都有适当留白,这正是“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实践诠释。

创新和探索一直在继续,下一个目标,成都高新区已经提出: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0亿元,相当于在2018年基础上,再造一个产业高新。

“围绕高质量发展,我们目前正在做‘十四五’规划。”成都高新区发展规划局经济发展处相关负责人透露,规划将紧紧围绕国家、省、市战略,与该区的产业升级相结合,力求将长板做得更长,短板也同步追上。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重塑竞争优势,这个引领中国西部创新探索的国家高新区,正在破壁未来的路上,不断站上创新起跑线。

(图片均由成都高新区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