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相聚成都,纵论城市可持续发展

2020-11-18 10:40:3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陈丹雪 四川在线记者 程文雯

11月17日,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全球专家学者再聚成都,今年大家目光聚焦在“未来之城”。

一座能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城”是啥样?面对疫情冲击,我们期望城市拥有怎样的韧性?该如何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论坛上,成都向全球借智,也为世界城市发展提供经验。

新图景

城市动能不止,承载力更强

本届论坛以“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设开放共享的未来之城”为主题,这也是论坛首次在可持续发展前加上“高质量”这个定语。

这正是我们对城市未来的期许。“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到2050年可能会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说。与会嘉宾认为,一座符合人们期待的“未来之城”,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二是更加强大的城市承载力。

动力从哪来?智慧城市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数据将成为以后最关键的生产力。”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网络理政办公室主任陈亮介绍了高新区抢占先机的做法,“我们在5月8日发布了总投资约174亿的34个新基建项目,同时建立新基建供应链平台,目前腾讯、阿里、华为等7家龙头企业已在成都高新区的供应链上面发布了30多个项目。”

“真正的智慧城市将更多地以人为本。”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为科技应用描绘出一幅广阔的图景: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数据,大约90%都在过去3-5年中创造,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每存储1M字节的数据,其成本大约为1万美元,现在这个成本已不到2美分。同时智能科技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可以帮助打击犯罪、战胜疾病,甚至促进全世界经济发展。

谈及城市承载力,“技术”也是重点。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拿电梯举例:城市高楼因为电梯的存在,让城市的人口密度大大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变得更高。“技术进步可以拓展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徐林总结道。此外,他也建议,要建设更加节能紧凑的城市,加快城市经济绿色低碳的转型,同时强化可持续的生态空间的保护。“比如成都现有的100多平方公里的公园绿地,应当探索出一套机制,使绿色价值实现转化。”

新韧性

让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

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城市韧性成为今年嘉宾普遍关心的话题。

该如何应对挑战?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级巡视员刘宁分享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即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生态系统的行动,从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提高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

“一方面,将自然融入城市,通过森林和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沿海生态系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营造人与生物和谐共生等多重效应,增强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弹性和韧性。”刘宁说。同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还可以让居民亲近自然,改善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以成都的空间布局为例,通过绿地公园、森林公园结合城市设计,建立更有机、更联通的生态系统。”

不只疫情冲击,今天的城市还面临着温室气体排放、固体废弃物、交通堵塞等一系列问题。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执行董事Jocelyn给出的破题关键是“循环”。在英国伦敦,政府与高校合作,从材料入手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希望提高物资流动,制定循环经济路线;美国奥斯汀一年中有400多吨物料因循环利用而不再填埋,“我们希望能够制定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用循环经济提升经济复苏水平。”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于儒海介绍了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成就和经验。“现在成都有一个新的名称叫作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这其实也反映了成都自然生态和人类和谐共存的营城思想。”他以成都围绕锦江作带状城市公园为例,作公园时第一步并不是作规划景观,而是治水,“这一方面是在公园里建城市,另一方面也是解决老城空心化问题的有效途径,让环境为城市创造价值。”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