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增长4.0%,成都靠什么支撑经济稳步向好?

2021-01-28 18:18:4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四川在线记者 程文雯

1月28日,记者从成都市统计局获悉,根据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下同)。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成都展现出极强的城市韧性。今年上半年,成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298.63亿元,这也意味着,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大半来自下半年的贡献。

4.0%来之不易,成都到底靠什么支撑着经济稳步向好?

>>供给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月增长9.4%,增速年内最高

成都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变革,形成 “5+5+1”产业体系—14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三级协同支撑体系,三次产业复苏进展加快,供给侧活力持续增强。

看工业。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其中12月当月增长9.4%,为年内最高单月增速。

重点行业支撑增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16.2%、16.7%、9.7%,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个百分点。

企业经营效益显著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5.0%、29.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2.3、30.3个百分点。

看服务业。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2%。1—11月,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8.0%、37.3%。

看农业。2020年粮食总产量227.9万吨,增长0.9%;经济作物产量826.4万吨,增长0.6%。全年生猪出栏400.4万头,增长8.4%。实施乡村振兴项目424个,完成投资511.8亿元。

>>需求侧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高于上年8.5个百分点

成都持续强化项目招引攻坚,实施新消费引领的提振内需行动,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有效投资持续扩大、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需求侧活力持续激发。

固定资产投资。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在大运会场馆、天府国际机场、地铁等重大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3%,增速高于上年8.5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投入持续加强,公共服务投资增长29.8%,连续10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教育、卫生投资增长23.4%、44.5%。

消费需求。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8.5亿元,同比下降2.3%,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4个百分点,当月增速自8月以来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新增落户首店386家,位居全国第三。

外贸增长。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154.2亿元,同比增长22.4%。其中,出口总额4106.8亿元,增长23.7%;进口总额3047.4亿元,增长20.7%。外贸商品结构持续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总额3384.3亿元,增长33.6%,占出口总额的82.4%。

>>更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

积极抢抓“后疫情时代”下城市发展机遇,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创新生态为关键举措,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实施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政策,积极打造“蓉易办”政务服务品牌,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拓宽企业开办便企项目,推广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应用,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0.5个工作日以内,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增长15.6%。

创新生态加快成型。以“两区一城”为主要载体优化西部(成都)科学城“一区四核”布局,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运,新增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62家,累计突破250家,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达7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60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

>>更开放

经济外向度达40.4%,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以开放发展厚植新优势,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亚蓉欧立体大通道体系基本形成,对外交往中心加快建设,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显著提升。

城市枢纽能级不断提升。开通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130条,国际航线规模稳居全国第四、中西部第一。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074.2万人次,居全国机场第二。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获批设立省级经开区,国际班列开行4317列,同比增长35.5%;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近5000列,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0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40%。

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外国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达到20家,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04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05家。四川天府新区成为首批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之一。境外投资已分布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企业数增长8.9%,经济外向度达40.4%,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更长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以“主干”担当深化成渝合作,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高标准建设成都东部新区,为唱好“双城记”蓄势提能。

成渝合作全面加强。深入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编制推动成渝全面深化合作工作方案。合力建设便捷交通网络,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成渝客专提速运营,成渝中线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成渝正式进入1小时交通圈,公交轨道实现“一码通乘”。协同建强现代产业体系,合力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同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世界产业集群。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走深走实。成资S3线建设启动,开工建设蒲丹路、货运大道等14个“断头路”项目。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分支机构全覆盖德眉资3市,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60亿元。都农交所以“合资共建”模式在3市分别建立子公司,累计成交项目3121宗、交易金额56.31亿元。德眉资200余所学校与成都学校结对共建,四川大学眉山校区、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什邡校区加快建设。

东部新区建设顺利起步。东部新区成为省级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建成试飞,配套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运营,成功签约重大产业项目22个,全区在建项目141个,计划总投资1971.8亿元。

>>惠民生

连续12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创新公共服务组织和供给方式,打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城市绿道建设持续推进,新建天府绿道650公里,累计建成4408公里,依托绿道串联生态区26个、绿带47个、公园53个。地表水水质持续向好,地表水断面I—III类占比95.4%,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稳步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0天,优良比例达76.5%,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5.9%、4.7%。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投用学校(幼儿园)191所、公办学位9.8万个,39.7万名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在蓉入学,新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家。民生保障力度持续提升,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增长8.2%、16.0%。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93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32元,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4∶1。连续12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