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重在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通过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全周期全链条的服务供给,赋予城市生活更多文化意涵和审美属性。
●美好,是一种内在尺度的感性显现,重在共同愿景的激励感召,通过建立稳定可及、多元平衡的社会预期,形成基于情感连接、价值判断、行为选择的适应性认可,让民之所愿、城之所向成为引领城市拔节生长的昂扬力量。
●生活,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自我确认下对生存状态的感知实践,重在城市特质的凝炼彰显,通过锻造从物阜民丰到乐观包容的生活状态,传承成都平原氤氲千年的烟火气息和别样精彩的休闲基因。
2月18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成都以一场特别的会议——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为“幸福征程”绘出路线图,10个专项推进组各组长发布了五年实施方案和2021年工作计划。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覆盖居民收入、生活成本竞争力、公共服务、城市通勤等与群众、企业息息相关的十大领域,是成都“十四五”的重点和亮点。这也意味着,当成都城市品质迈向更高能级,反而将落脚点放在具有人本关怀的细微之处。
会上,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工程、增强城市发展战略优势的筑基工程。
□四川在线记者 吴亚飞 肖莹佩
十大工程N个目标 细化实施路径
十大工程涉及民生、发展、建设、治理等方面,在编制方案、制定政策、确定规则、分配资源上贯穿民本导向,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为生活导向。
着眼更实际——“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被列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首,直接关系到居民的“钱袋子”。2020年,成都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七,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还相对靠后,《关于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末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70000元,年均增幅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40000元,年均增幅8.6%,进入国内高收入城市行列。
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均从群众“钱袋子”“车轮子”“菜篮子”等方面,让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有了具体的表达。
受益主体更广泛——成都所谋划的幸福美好生活,不是某些个体的幸福,而是事关群众的普遍感知、普遍受益。针对青年群体,专门推出“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就业有机会、情感有归属,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以全龄阶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环节中。到2025年,实现儿童友好社区全覆盖;全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有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残疾儿童康养救助覆盖率达100%。
发展可持续——十大工程兼顾长短,让幸福美好生活经得起时间考验,转化为城市的持久竞争优势。
在“生态惠民示范工程”中,成都加快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PM2.5年平均浓度小于38微克/立方米;打造1000公里“天府蓝网”,重点湖泊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全周期呵护城市安全,做强“城市大脑”,做细“神经末梢”,构建智慧城市治理体系。
撬动多元主体参与 共同建设共同受益
会上有个特殊环节——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首批市民观察员颁发荣誉聘书,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作为基层社区书记我了解基层人民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市民观察员张彪表示。
“我十分关注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每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市民满意度等都是我要去监督、去观察的。”市民观察员魏平表示。
会议刚结束,市民观察员周宁就发布了一条朋友圈:观察幸福,体验美好,享受生活。这是成都市在集中回答城市到底要怎么发展的问题、怎样发展才能让更多市民有感受有认同的问题。我们成都市民既是十大工程的最大受益者,也要努力做建设者和参与者。
据了解,成都将持续健全群众有序参与机制,组建市民观察员、专业观察员、网络观察员三支队伍,建立常态化观察、监督、建言机制,做到建设的思路从群众中来、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果与群众共享。
针对市场主体,成都将强化国有企业引领合作机制,发挥市属国企功能平台和建设主体作用,瞄准行业龙头引进城市合伙人、战略合作者,建立投融资、规建管一体的开发模式;探索共同体利益联结机制,深化拓展与在蓉中省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行动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