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战疫:成都的光与热

2021-11-29 10:31: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四川在线记者 吴亚飞 程文雯

归零!

 

11月28日零时,成都实现14天本土病例零新增。

 

11月23日零时,成都13个中高风险地区“清零”,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

 

自11月2日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以来,成都又一次打响疫情防控遭遇战。

 

这是一座超大城市:服务人口2093万,中心城区人口超过1500万,城乡社区3039个。

 

这是一次更大挑战:与此前的几次抗疫相比,不断升级后的病毒更“狡猾”了,传播速度更快,抗疫难度更大。

 

 

大城战疫,牵动人心。

 

20多天的时间里,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成都各级各部门科学统筹、坚实保障,人民群众守望相助,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严峻挑战和考验。

 

20多天的时间,有太多挺身而出、连夜守护、不眠不休……每个人的付出只为捍卫平凡的快乐生活。

 

没有扩散、没有蔓延、没有外溢,本次疫情在一个潜伏期内就得到了控制。”成都市卫健委主任金城在一次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归零,恰是新开始。城市驱散了疫霾,烟火回归日常,如同冬日暖阳明媚人心。

 

归零,探索不止步。以战促治,这座超大城市将全力以赴提升智慧安全韧性水平。

临危:

四大创新机制激活应急防控体系

这是成都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又一次“正面交锋”。

11月2日,成都市新增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普通型),系外地返蓉人员。经实验室基因测序,该病例为德尔塔新冠病毒变异株引起,与西北疫情病毒株为同一来源。

警报拉响,分秒必争,一场与病毒赛跑的全民总动员展开。

11月3日上午,省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强调,采取果断措施全力以赴扼制疫情扩散,一鼓作气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歼灭战。

第一时间激活应急指挥体系,组建省市联合工作专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在省公安、卫健、大数据、疾控等部门支持下,成立省市联合专班并启动扁平化临战指挥体系,每日会商研判疫情形势、制定应对处置方案。

病毒“狡黠”,唯有以快制快。“三公”协同流调溯源机制也在同步完善。省市区三级,2400余名流调溯源人员组建联合专班,联合排查;公安、卫健、疾控、大数据、通信等部门协同,汇聚公安、工信、公卫“三公”信息资源;短信提醒、赋码管控、轨迹公布,线上线下多管齐下,锁定传播链条。

分级分类的管控措施进一步升级。成都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三区”管理基础上,增加了“红橙黄”三级风险点位,分类管理。

依据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按照风险高低划分出红色、橙色和黄色风险点,共划定152个。在“三色”基础上再实行"三张清单"管理——风险人员清单、核酸检测人员清单和管控人员清单,"按需抓药"采取不同措施。

探索实施应急黄码应用方式和管理措施。对与确诊病例“时空伴随”的涉疫风险人员赋应急黄码,明确“落实3天2检”要求、实行免费核酸检测,及时堵漏。

非常时期有非常之举。不止是机制体制的创新,从无人机巡查到移动核酸检测车,从方舱实验室到作为疫情防控“总客服”的12345热线……诸多新技术、新经济、新场景,合力发挥作用。

从11月14日0时起,成都市无新增本土病例,累计确诊26例,疫情“零外溢”,成都市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协同:

“平凡英雄”共筑城市人民防线

435.44万!

11月5日起,成都启动重点区域的部分核酸检测及重点行业人员抽检,截至23日7时,全市重点人员、重点区域大规模核酸检测435.44万人。

速度、力度、温度!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社区干部、志愿者、居民群众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寒风凛冽,抹不去深夜微光汇集的暖意,无数凡人英雄的故事,在城市上演。

夜色渐浓,时针划过零点。成都市12345热线接听中心灯火通明,疫情期间,这里成为抗疫工作“总客服”,架起党和人民“连心桥”。

这里,每一天的接听量超过2万件。这样的互动背后,是超过10万件涉及疫情来电诉求的倾听和回应。

成都市网络理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来电受理-现场核实-研究处理-办理回复-沟通回访”闭环办理,确保市民反映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当镜头拉远,城市里,有太多坚守让人安心。

有人在逆行。凌晨3点,成都东部新区养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马长全拿起手机又放下,“孩子已经睡了,别吵醒他。”

有人在配合。接到通知后,市民王星冒着寒风站在检测队伍中,“冷点没关系,生活在这座城市,希望她越来越好。”

有人在祝福。烤肉店老板连续14天为一线执勤民警送炭取暖;300多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让天府新区华阳街道核酸检测点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暖身更暖心;2000斤苹果被送到金牛区抗疫一线,每一筐都写着“成都加油”。

……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凡人英雄,守望相助,这是城市勇毅前行的光和热。

谋划:

长短结合提升疫情处置能力

对超大城市而言,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有多难?

一头是生命,一头是生计,中间还连着生活。

11月23日零时,伴随着最后一个封控小区解封,成都中高风险地区清零。

当日,成都宣布全域低风险的同时,发改、经信、商务、文旅等多个部门组团,“端出”上百条针对性的举措,提振市场、抚慰人心,冲刺年度目标。

不解防的解封,既要把防控中暴露的问题短板补足起来,也要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活力释放出来,更要把抗疫中催生的新模式新经济巩固下来,考验着城市自我“造血”、复苏经济的韧性。

外部形势不断变化,疫情不期而遇,成都以战促治,将此作为“练兵”机会,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径,推动治理体系向现代化智慧化转换。

更严更实。疫情防控是系统工程,责任落实至关重要。

本轮疫情中,相关公司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不少场所未严格落实扫码等,导致应急处置出现漏洞。

成都明确:划小网格、落到终端、形成闭环,进一步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织密织紧防控网络,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履行好防疫责任和义务。

更快更准。精细防控需动态调试,智慧化助力城市更加灵敏快捷。

成都12345热线不但搭建“连心桥”,也成为社情民意的“反光镜”。数据分析显示,市民群众反馈中,既有外地来(返)蓉政策、健康码赋码转码标准等普遍问题,也有老人就医、孕妇孕检、小孩上学等个性求助。

成都在调集各部门协同处理的同时,查摆问题、反思症结,“城市大脑”建设还不完备,大数据对追踪疫情的支撑力还不足……

疫情“验兵”,成都“对症下药”,尽快上线疫情防控信息化平台,实现“一码管到底”的智慧化城市运行管理。

成都部署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以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数字经济、经济发展为重点,搭建实时感知、全域覆盖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体系。

风雨无阻更向前。城市的繁荣和强大,不仅在于对危机和意外的应急保障能力,更在于化危为机创造更强的改革进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