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雷倢
楼宇是承载都市产业的平台,城市发展提质增效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成都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创新提出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打造中西部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区,向空间要资源,向楼宇要效益,一栋栋高楼大厦成为“柱状经济”发展的新载体。
图片提供:成都市楼宇经济促进会
12月14日,2021中国楼宇经济全球合作大会在成都开幕。现场发布了《成都市产业投资合作项目清单》,并举行了成都市重大项目与培育营收达百亿结算型总部企业签约仪式,四川天贝佳森科技有限公司与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签约天贝实业西南总部项目等21个重大项目成功签约,投资总金额达578亿。
定标准
首批14个国家标准超甲级、甲级商务写字楼公布
开幕式现场,活动主办方向包括银泰中心2号楼、仁恒置地广场、百扬大厦、成都国际金融中心在内的成都首批14个国家标准超甲级、甲级商务写字楼进行了授牌。
商务楼宇为何需要国家标准?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由于各地对同一件事物的说法和习惯不同,会出现上报数据不统一的情况,国标的实施可以规范全国楼宇服务管理活动,实现从“经验服务”向“标准化服务”的转变,促进楼宇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那么,什么是楼宇经济?国标做出了明确界定——以商务或者是商业楼宇为主要载体,同时通过开发、出租、出售等方式集聚延伸扩散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
在等级划分上,国标首次定义了超甲级商务楼宇、甲级商务楼宇和乙级商务楼宇,对相应的区位与交通、业权状态、硬件设施、运营服务等四大要素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超甲级商务写字楼为单一业主,甲级写字楼最大业主持有量不得低于50%。
为何如此强调业权状态?这与成都的亲身经历有关。自2008年起,成都商业、办公楼宇发展迅猛,但散售型商务写字楼因为产权分割所带来的弊端随之而来。一栋位于市区中心的商业楼宇,就因为分割销售,1000多个业主难以形成统一决策,错失了功能升级、业态调整的机遇,最终导致亏损停业。
为此,成都市商务局过去十年一直在积极探索楼宇经济服务标准化之路,通过“10年地标研制、5年地方实践、3年国家试点”,终于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成果。
通过试点建设,成都楼宇经济曾经存在的产业承载能力不强、产业集聚效益释放不充分、楼宇载体品质不高、低端同质化竞争激烈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首批14个国家标准商务写字楼的评定无疑具有示范效应,不仅填补了此前无国内楼宇经济统一标准认定的商务写字楼空白,也充分发挥成都楼宇经济标杆示范城市的引领效应,为率先掌握全国楼宇经济行业话语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谋布局
建筑载体演变为经济载体
本次大会上发布的《成都市产业投资合作项目清单》,围绕城市更新、产业功能区投资、优质商业投资等方面,征集了成都市产业投资项目543个,形成三类投资清单。
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投资商角度出发,分类整理并关联相关产业功能区,投资匹配度更高,沟通联系更市场化、便捷化,吸引全球服务业投资商聚焦成都、投资成都,展现成都在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切实行动。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开发建筑、开发载体已经走到了末端,关键是怎么把已经开发的楼宇运营好。”成都市楼宇经济促进会荣誉秘书长张萍表示,“成都率先在全国提出发展楼宇经济,就是如何把一个建筑载体演变为经济载体。”
近年来,成都市商务局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创新提出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打造中西部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区,向空间要资源,向楼宇要效益,一栋栋高楼大厦成为“柱状经济”发展的新载体。
如今,高质量发展楼宇经济的“价值”已经显现。记者从会上获悉,2021年上半年,成都超甲级商务写字楼市场运行良好,平均租金范围103.13到147.16元每平方米。19栋超甲级写字楼中,租户的全国净税收总额过亿的楼宇达到15栋。超甲级写字楼市场净吸纳量22803平方米,入住率83.97%,同比提升了3.39%。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以仁恒置地广场为例,作为成都首批超甲级商务写字楼,其入驻企业包括IBM、德国大众、杜邦等4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外资企业、机构占比高达70%。
在张萍看来,这些国际高端企业陆续落地,说明成都已经具备了能够承载他们发展、发挥他们功能的空间,“如果不具备国际化、现代化的楼宇,他们也不可能来。”
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天的楼宇布局就是明天的产业布局”,如果楼宇功能品质不优、服务质量不高,势必会成为未来影响产业高端导入、高端产业集聚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