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②丨更新城市 以人为本以“绿色”为底

2022-03-21 11:02:0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四川在线记者 肖莹佩 罗之飏 雷倢

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人尽其才的就业创业机会,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有质感、城乡融合更为深入,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摘自《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发展定位

3月16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发布,并明确三大发展定位,当中包括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城市以人为本。发展定位中,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需要“示范”什么?

《方案》明晰路径:着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着力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

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如何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近日,四川在线记者特别邀请相关部门、行业专家进行解读。

民生福祉如何增进?

“既顾老又看小,一站式搞定。” 李明悦家住成都高新区天府世家小区,自锦城社区综合体开始运营后,从“长者之家”“婴幼儿之家”,再到活动中心和“华西系”健康管理中心,家中所有人的日常需求,都能在家门口完成。

如此方便快捷的美好生活,是每一位市民都期待向往的。去年底,成都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

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基础商业和文化设施丰富,便民生活服务独具魅力,这是其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先行先试工作的“底气”所在。

《方案》则为这个“圈”给出更为详细的定义: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品质消费需求为目标,建设功能完善、业态齐全、居商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进居住社区补短板,提供养老、托育、医疗、体育、助残等公共服务,发展符合居民家政、休闲、社交、购物等需求的社区商业,引导社区物业延伸发展基础性、嵌入式服务,探索发展完整社区和智慧社区等。

“我们正在编制《成都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方案》。”上述负责人透露,成都将通过“试点建设一批、复制推广一批、深化提质一批”,今年底完成3个集聚式、5个街坊式、4个分布式共计12个社区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任务,在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领域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方案》提出,要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尤其强调推动公共资源科学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社区作为“城市细胞”,在公园城市背景下,将是何种模样?

2月15日,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正式启动。“‘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建设200个未来公园社区。”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传统社区相比,未来公园社区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安全韧性、智慧高效、活力创新等特点,将构建未来生态融合、健康医养、人文教育、建筑空间、绿色出行、共建共治共享等场景。

经济活力如何激发?

2009年,从成都工业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的黄小熊,入职郫都区内一家专业对口企业。10余年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迈入“万亿级”,黄小熊也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企业总工艺师。

“推动壮大优势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相统一,使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在科伦药业新都基地总经理刘文军看来,《方案》里提及的“机会”,企业自身也同样受益。

他特别关注到,《方案》明确要做强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对于我们这种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强化产品竞争优势的生物医药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新机遇。”

如何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市所所长杨婷婷认为,人人向往的公园城市必然体现“人与产业双向赋能”,公园城市的产业发展要求高端、高效与可持续,实现增长与转型良性互动、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

优势产业之外,绿色生产、科技创新也是《方案》确定的宜业环境优化行动重要关键词。

继去年12月天府永兴实验室揭牌后,3月16日,包括朱中梁院士、郭光灿院士、 徐红星院士在内的专家组,审议通过了天府绛溪实验室组建方案。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天府实验室的4个方向实验室之一,天府绛溪实验室面向国家电子信息装备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以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为发展方向,将成为引领和驱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柱力量,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与新业态,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离不开科技服务业支撑。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将聚焦提升科技创新策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赋能发展3大能力,着力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高端创新要素引聚4个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幸福品质如何提升?

过去谈到城市的宜居程度,常常着眼于自然环境,而纵观成都的城市史可以发现,宜居总是和宜业互相促进。再进一步,对人们的幸福感而言,“宜居”与“宜业”永远是一体两面。

《方案》提出,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提供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到2035年,人民普遍享有安居乐业的幸福美好生活。

在业界专家看来,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幸福、美好、生活为落脚点,都指向同一个主角:人。概括来说,无论城市的理念如何变化,公园的规划如何推陈出新,“人”始终是其中的尺度和底色。

“对成都城市更新来说,无疑提供了更多方向和路径指引。”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城市更新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去年更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期间,涌现出华兴街街区综合提升、抚琴街道西南街更新等一大批体现公园城市发展理念、注重文脉保护与传承、推动产业转型和旧城复兴、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

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也是成都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其中之一项。视野再拉远,《方案》的发布,对于成都来说,也是一项绿色的城市更新运动:建设宜居宜业的“公园城市”。

提升幸福品质,还要着重问需于民。成都市幸福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在充分问需、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建议基础上,成都计划统筹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点项目119个,总投资12507.3亿元,全力“建好幸福城、提升幸福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