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成都发布一项举措,启动重大项目招引促建推进产业建圈强链“红黑榜”,对全市重大项目招商引智和促建推进情况进行量化评分,每季度通报区(市)县得分情况,形成竞相进位态势。
建圈强链,已成为成都各级部门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1月到4月,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五大先进制造业合计增长5.1%,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2.9%;装备制造产业增长5.3%;医药健康产业增长6.9%。
□四川在线记者 蒋君芳
目的
以建圈强链行动做强产业实力
“能否担负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国家使命,关键在于做优城市功能、做强产业实力。”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发展需要集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要素,成都推行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目的就是要实现产业上下游就地布局、生产要素集中集聚,全面降低协作配套成本,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该负责人介绍,成都建圈强链行动,是建立在一定产业基础上的。在成都,诸多产业链条已有一定规模,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大关,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
但是,“基础”仍需进一步夯实。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虽然规模已破万亿,但在芯片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领域的实力还较薄弱。
推进建圈强链的过程中,成都尤其重视对“链主”企业的培育。究其原因,在于“链主”企业有带动一条产业链发展的能量。
认知建立于实践之上。围绕“链主”企业捷普科技,崇州在10年里,先后引进了日东电工、领益科技等100多家关键配套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崇州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产值规模超过400亿元。2018年,新都与航空工业“链主”企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手,合作打造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园项目,从“0”开始发展航空产业。
重点
构建和凸显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在成都已确定的20条产业链中,有14条制造业产业链,包括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等,进一步凸显制造业的重要性和支撑作用。
这样的部署其实遵循着经济规律。据测算,当GDP迈过2万亿元台阶,全市经济总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需新增810亿元的规上工业产值,相当于每年新增200家规上工业企业。
“这意味着,成都必须更加重视制造业发展。”成都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已公布的《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将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药健康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培育行动,正在展开。作为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之一,成都高新区不久前发布了医药健康产业新政10条,将从5方面提升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质量,力度空前——
在产业链方面,针对新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或功能性产业平台,根据项目能级分梯度给予最高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补贴等;在创新链方面,加大创新药械品种研发支持力度,按照研发进度分阶段给予单品种最高5000万元支持。这也意味着企业创新品种从研发到销售,将获得最高1亿元支持。
再看轨道交通产业,“多年耕耘,成都轨道交通车辆本地配套率达50%以上。”成都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成都将在电(扶)梯、站台门、自动售检票等关键系统以及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制动等核心部件领域推动实施产业本地化布局,进一步提升本地配套率。
行动
突破行政区划、将视线放远
最近,成都不少区(市)县开始“结对”行动:成都东部新区与彭州市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全面深化在医药健康、新型材料、氢能、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的合作……
结对背后有深意。在成都看来,产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仅靠单个区域难以实现产业的关联畅通。因此建圈强链行动要突破行政区划,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科学配置和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
成都市投促局正加快制定《市内跨区域联合招商成果共享试行办法》,同步推进区(市)县建立联合招商关系,联动招引产业链项目。
在更大范围内建圈强链,视线还需放得更远。
5月30日,成都市政府、攀枝花市政府、阿坝州政府、甘孜州政府、凉山州政府就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签署合作协议。更早之前,中航智一无人机总体研发生产项目签署框架协议,这是第一个研发在金牛区、生产制造在什邡的项目,双方将整合各自优势共同打造无人机研发、制造、销售一体化基地。
这些举动,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培育若干个以成都为中心、有能力在西部乃至全国范围内协同配置资源要素、组织生产销售的产业生态圈,形成支撑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
【声音】
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成都这样的超大城市提升经济发展韧性的必然选择。
“建圈”的实质是要构建“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机构+公共平台”集聚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加速推动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和先进资源要素方式变革。“强链”则要从产业的生成逻辑、功能属性、规律特征出发,进一步提升链主及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力、供应链的带动力和创新链的溢出力,打造一批根植性高、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重点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城市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李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