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 成都片区有了这些新变化

2022-10-13 15:19: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四川在线记者 雷倢

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记者从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获悉,一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已累计保护修复大熊猫栖息地6.8万亩,为生物多样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涉及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4个县(市),面积1459.48平方公里。过去一年间,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批珍稀野生动物出没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

一进一退

“滚滚”的家更宜居

人类活动退,动物才能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按照“人退猫进”原则,成都片区有序迁出核心区原住居民52人,清理退出34座小水电。

不久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的一个飞瀑“回来了”。过去,山里的两座水电站让瀑布的水越来越小,并渐渐消失不见。去年底,伴随着水电站的关停,瀑布又出现了。

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的飞瀑。

一年时间,小水电撤除之后留下的坝子,植被已逐步恢复,树子、草木长起来了,野生动物的踪迹也更多了。

一方面,人类活动在退,另一方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工作人员也需要适当地进入国家公园。

“野生动物已经完全接纳了人工辅助设置的动物饮水点。”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内,身着深绿色迷彩服的一名巡护员远远地趴在山坡边,观察野生金丝猴饮水。

据悉,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通过设置人工饮水点、首创野生动物人工洞穴等方式,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环境。

今年5月,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龙池管护站在红外视频中发现一段大熊猫活动的视频。视频中,一只成年大熊猫独自来到人工饮水点附近活动,它时而趴在水池边喝水,时而坐在水池里“洗澡”,时而仰卧在草地上“打滚”,逗留了近一个小时。

目前,龙池管护站的人工饮水点大多设置在距离水源地较远的山坡地带。管护站工作人员表示,通过跟踪监测,野生动物对饮水点的利用非常频繁,证实人工辅助饮水点项目成效显著。按照“天然保护为主,人工改造为辅”的原则,他们还将在部分区域增设饮水点。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人工饮水点中间还专门放置了一根木棍,以防不慎落水的动物,能顺着木棍爬到岸边。”

此外,为了让野生动物能更好地过冬,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启动了大熊猫野外产仔人工洞穴建设及后续红外相机监测项目,该项目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属于首创。

据介绍,目前建成的6个人工洞穴,为大熊猫提供野外繁育场所,尤其是在大雪覆盖的冬季,人工洞穴更是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所。数据收集结果显示,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在人工洞穴内活动频繁。

人工洞穴。

景区设施变身公众教育窗口

入口社区适应新身份

“人退猫进”,为确保大熊猫栖息地的“完整性”,居住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内的村民们,迁移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社区。

通过融合熊猫保育、科普教育、文化展示、后勤保障、熊猫特色旅游等功能,带动经济发展和社区综合治理,入口社区将实现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入口社区都江堰市龙池镇飞虹社区,有一个高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村民们成立巡护队,定期巡护保护小区内约3万亩林地。

61岁的居民王贤祥是年龄最大的巡护队员,他经常带孙子和孙女参加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在当地开展的各种自然教育活动。“我希望下一代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传承下去。”

自然教育活动。

去年冬天,大熊猫国家公园西岭自然中心迎来了首批游客。

西岭自然中心的前身是西岭雪山景区云曦餐厅。景区负责人表示:“将原来每年可以创造几百万效益的餐厅改建为面向广大游客的自然中心,虽然损失了一些经济利益,但是承担起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普宣教的社会责任,唤起成千上万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

入口社区彭州宝山村、都江堰虹口、崇州九龙沟,都将原有的景区设施变为自然教育中心,以迎接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这一新身份。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 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