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 专家齐聚蓉城话“创新”

2023-04-11 18:05: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四川在线记者 蒋君芳

“本世纪第一个10年,我国经济更多是靠出口和工业来拉动,第二个10年更多是靠房地产及其相关的金融、建筑业和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来拉动,到了第三个10年,应该更多依靠创新来驱动发展。”4月9日,在成都市政府与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共同召开的成都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伟民,抛出这一观点。

当天的座谈会上,国内城市领域多位顶级大咖齐聚蓉城,围绕“创新”这一主题,为成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言献策。

找差距:创新生态能级偏低但潜力较大

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城市功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根据城市功能、辐射力、城市整体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等维度,在城市群中选择了成都等11座中心城市,与14座工业强市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心城市高端引领、创新引领的功能越来越突出。

这一现象,也符合成都现状。近年来,成都创新策源能力稳步提升:2022年累计在蓉转化的成果已超过2500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1400亿元,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在成都揭牌组建,电磁驱动聚变、跨曲度矢量光场等国家大科学装置正在成都加快推进……

但唐杰同时表示,成都虽然是一个高校、研究机构云集的城市,但人均科学论文发表量目前只是中心城市平均值的60%。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达了相似观点。他认为,与国内外具有活力的创新型城市相比,成都的创新生态能级偏低,研发投入和水平不高。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3.17%,排名第一的北京为6.53%。他认为,创新策源功能不强,会导致产业价值链水平相对较低,不利于城市高质量发展。

成都的发展潜力在哪儿?专家们认为,成都不仅科研资源丰富,还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看来,成都可以在自古以来就有的休闲文化基础上加速培育和形成创新文化。

提建议:专利发明既重数量更重质量

如何以创新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专家们纷纷支招。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认为,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专利发明更多是数量型的,而不是质量型的,“要培育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培育一流的科研机构,形成0到1的颠覆性科研成果。”

针对专利发明的利用,杨伟民提到,最近新修订的专利法中新增了一项内容,鼓励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使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他建议,成都开展一次职务发明普查和确权行动,对现有职务发明书进行一次普查摸底和确权,由专利权单位与发明人分享权股权,“以专利法为依据,将谁出资谁拥有,改为谁研发谁拥有,谁转化谁收益,支持发明人及其团队组建科技型企业。”

“成都要增强创新策源功能,需要从源头做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王一鸣说,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建设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他建议,成都下大决心争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中国西部地区争创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依托西部科学城的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落户成都,“如果这个距离拉开了,以后再去追赶就难了。”

在王一鸣看来,成都在核物理、空间动力学、轨道交通、磁悬浮等领域有基础有条件,建议打造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引领产业提升价值链,在更多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