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行动丨成都:三个“深与实”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3-08-08 10:31:3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赋予四川新的时代重任、寄予新的殷切期望,清晰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四川工作的总体要求、着力重点、突破路径和目标任务,为四川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如何确保重要指示要求在市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市州行动”系列报道,以市州角度观察各地对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认识、理解,从着眼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亮点、下半年重点工作推动等方面,生动展现市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新认识、新行动、新气象。敬请关注。

四川在线记者 蒋君芳

8月2日,成都迎来好消息:最新公布的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成都新增一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到4家。

在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同时,中小企业也呈“铺天盖地”之势。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新登记市场主体33.5万户。这意味着,每天成都有超过1860家新企业诞生。

它们,是这座“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动力之一。今年以来,成都在抓好大运会冲刺阶段筹备工作的同时,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全市经济呈现恢复向好、稳中有进、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上半年,成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7万亿元、增长5.8%。

在此基础上,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走深走实”成为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成都街头,大运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里,热情的消费者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蓉宝”;重庆涪陵,作为“蓉宝”盲盒特许生产商,凯高玩具工厂的工人们加班加点,赶制一批又一批盲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两座极核城市,以这样的方式,美妙互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提升四川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战略位势的重大机遇,成都是这机遇的最大分享者之一。“我们将坚持‘川渝一盘棋’,自觉担当极核城市责任,持续强化“四大功能”,助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成都市委相关负责人说。

增长极和动力源,要依靠产业做支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两地在协同打造产业集群这条路上互动良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两地已联合争取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工信部批复建设的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对表对标国家战略要求,聚焦战略使命,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通航产业、生物医药、软件产业、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方面,深化联动互动和对接交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成渝中线高铁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为保障项目城区段开工,成都新增投入超16亿元对城区段10.4公里采取轨道下地方式进行建设,将提速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在成德S11线、 成眉S5线、 成资S3线基础上,成都还将开工建设都市圈环线铁路,加速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8月6日,成都“文澜智谷”中试产业示范基地内,“文澜智谷”4号中试空间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基地投运后,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中试需求量增长迅速,我们也一直在加快拓展基地的中试空间。”成都“文澜智谷”中试产业示范基地首席技术官叶锐介绍,该中试基地主要聚焦新材料及碳中和赛道,提供覆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生产经营的中试产业全链条服务。目前已完成石碧院士、王琪院士等专家团队1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孵化8家科技型企业。

中试平台的建设,成为成都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一招。

不久前,为“缝合”科技经济“两张皮”,成都出台28条政策。围绕该市产业建圈强链,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绿色低碳、大健康等产业生态圈,成都支持链主企业等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中试平台,按中试平台设备购置费用的30%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

推进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成都除了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外,也同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发力。

不久前公布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提出,成都将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和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绿色低碳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培育建设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打响“成都智造”品牌。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成都将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一带十五园百片”天府粮仓成都片区;优化调整空间、产业、能源、交通四大结构,深入实施“五绿润城”行动,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

推动大运营城惠民走深走实

为期12天的成都大运会即将落下帷幕,但大运会给这座城市和市民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刻和长远的。

如何推动大运营城惠民走深走实?成都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大运会举办对产业发展、旅游促进、消费提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巩固拓展“两场两港”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建设“三城三都”,在更高层次谋划高水平开放发展。

成都大运会的举办,加速了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步伐。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介绍,成都将以办大运会为契机,推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力争今年实现体育产业增速超15%。目前,成都还在全力筹备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并积极对接国际体育组织和全国单项体育协会,争取引进更多赛事。

从申办到筹办,4年多时间里,大运会刷新了成都的“运动”数据:2022年,成都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突破2.4平方米,增幅居全国之首。这一数字,还将不断提升。陈志介绍,成都将大力推进“家门口”运动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以上。

做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盛钢介绍,大运会闭幕后,成都将充分发挥大运场馆在全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按照能赛尽赛应开尽开原则,持续更新发布大运会场馆惠民开放清单,免费发放体育惠民运动券,积极举办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时尚体育项目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走进大运会场馆,共享大运会成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