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天府粮仓里的增收密码

2023-09-11 22:16:0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熊珮

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今年第三季小龙虾长势不错,个头大,颜色亮。”9月6日一早,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共乐村,村民姚斌强从稻田里拉出地笼,检查小龙虾的长势。依托稻虾种养模式,姚斌强家近三亩地今年预计收入3万元,效益是只种稻米的数倍。

姚斌强在村里不算“稻虾大户”,但他和身边人尝试稻虾种养模式的想法,是全省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过程中,积极探索增收方式的一个缩影。

宜宾市兴文县的稻虾种养示范田内,小龙虾上市。

9月4日到9月8日,农业农村厅组织的“走进‘天府粮仓’”采风活动来到内江、泸州、宜宾等地。记者在田间地头,寻找和姚斌强家类似的案例,解开背后的增收密码。

谋技术:

定制化加工、发酵,科学喂猪是一门大学问

进入位于内江市市中区的内江猪保种繁育基地前,要经历雾化消毒、更换衣帽、鞋底消毒等数道“关卡”。即便这样,记者仍然只能通过视频监控了解种猪生长情况。

“严格的保护措施是饲养技术决定的。”基地负责人王丽芳介绍,饲养的关键是液态饲料喂养技术。与常见的液态饲料不同,基地内有一条全自动的液态饲料发酵产线,通过精准控制饲料成分和发酵时间,间接控制种猪各项生长指标,因此需要一个无菌甚至少有人打扰的饲养环境。基地还将这一喂养方式推广给订单养殖农户,通过统一配送,从饲料源头提高生猪品质。

王丽芳介绍,饲料制造与种猪生长通过后台智能系统相结合,“猪的生长指标变化直接影响饲料加工过程。”经过5到7年的繁殖选育,基地直属繁殖场的内江母猪达到3万头,按照每头母猪年产20头仔猪计算,每年可生产销售加工商品“内江黑猪”60万头左右。

内江市市中区的内江猪保种繁育基地。

“高投入换来高回报,内江黑猪的独特风味是最大的卖点。”王丽芳告诉记者,目前一斤内江黑猪冰鲜前腿肉的价格在60—70元,远高于普通猪肉同部位价格。从效益看,内江发展了460个养殖内江黑猪的规模养殖场、家庭农场等养殖单元,年产能30万头,配套发展起生物饲料加工、生产屠宰、肉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条,综合产值超过20亿元。

造品牌:

种地有底气,旅游有品牌,田里的景点怎么打造?

“同事看到照片都在问攻略。”某社交平台上,一条关于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的评论引起网友讨论。大家关注的重点,既有标志性的艺术装置,还有高颜值的农家院落。

翠屏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伍燕翔告诉记者,种地和旅游并不矛盾,但前提是让种地有“底气”,让旅游有“品牌”。

“底气”的来源,是定制化合作的新模式。今年,翠屏区与五粮液集团合作,发展4.6万亩酿酒专用粮定制基地。按照“五粮液+区农投公司+镇村平台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翠屏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五粮液酿酒专用粮定制基地内糯红高粱订单价格9元/公斤、专用水稻订单价格3.2元/公斤,仅大春一季,高粱亩均收入超过2200元,水稻亩均收入超过1700元。

“底气”足了,发展“品牌”才更有劲。李庄镇副镇长杨洋介绍,以李庄镇为例,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主体、投资建设公司、专业文旅公司“四方共建”,形成了生态体验区和文旅游览线,一条“稻鱼共生、粮经复合、文化附加”的产业发展路径逐渐清晰。

安石村村民雷世宝将家里的鱼塘、老屋流转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按照每亩800斤稻谷的价格结算,仅靠土地流转便可收入3000多元。

换思路:

玉米、大豆和川芎,带状复合种植内容越来越丰富

眉山市仁寿县富加镇400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土地里,今年种植的玉米和春大豆已经收获完毕,空闲的土地正准备种一季川芎。

“今年大豆亩产量大概有300斤,按照市场价每斤3元,比单种玉米增值不少。空档期还可以种中药材,粮药轮作效益翻倍。”富加镇种植大户李鹏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使得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在技术推广下,近年来不少小农户也采用该种植模式。

俯瞰眉山市仁寿县的高标准农田。

放眼仁寿县,旱地全面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同一地块大豆、玉米共生,一季双收。“2022年以来,全县新增、复耕地块约70%以上用于大豆玉米套种。”仁寿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余倩介绍,2022年进行撂荒地整治后,因地制宜,引进大户,共同发展粮食种植。今年,全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5.2万亩,同比增长12.6%,预计总产量9.93万吨,同比增长39.5%。

余倩坦言,目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程度不够,亟需更多适宜丘区耕作的农机具,“为此,我们正在统筹川农大团队专家力量,结合适宜品种、农业机械、水肥条件等,探索适宜丘区全程机械化耕作的种植模式。”

(图据活动主办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