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段玉清
为进一步推动在蓉高校科技成果在蓉落地转化,实现产业和企业需求与科研供给的高效匹配,11月12日,成都市委科技委员会办公室、四川大学共同主办“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四川大学专场活动,发布四川大学科技成果470余项。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成果涵盖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将进一步促进创新团队、校友企业与产业园区、产业链企业、投融资机构深度对接。活动专设的“科技成果展”上,很多“首发”成果完成首展、首秀。
在四川智耀海纳科技有限公司展位,一台机械臂正灵活地扫描着一个汽车座椅模型,旁边的屏幕上实时显示出座椅表面的三维图像和各项数据。
“我们主要通过机器人对座椅进行全方位扫描,并采用AI大模型来检测表面的划痕、脏污等任何影响出厂质量的缺陷。”该公司视觉算法工程师陈瑞介绍,这套技术的核心是高精度的机器视觉与AI算法,不仅能用于汽车座椅检测,还能广泛应用于布料、车架车身等各类工业品的外观检测,甚至能引导机器人进行精密装配。
此外还有守护心脏健康的“精准手术刀”、赋能体能训练的“AI教练”……“现场可以说是转化成果大集结。”活动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紧密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过去一年,成都市创新构建“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机制。在市委科技委牵头下,出台专项总体方案,确立“1+3”活动体系,围绕科技企业“找技术”、创新产品“找市场”、创业孵化“找资金”,打造集成果收集、展示、路演、对接、转化为一体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一年来,通过联动产业链专班、园区、高校院所及金融机构,成都市累计开展对接活动300余场,覆盖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累计发布企业供需清单2000余项、创新产品近500个,超1000家(次)企业(团队)获得路演展示机会,9000余家企业参与对接,促成产学研合作超400项。
为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当天,成都市人才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面向新经济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也分别揭牌、启用。其中,作为校地合作重点项目——面向新经济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将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医药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当天现场还进行三轮共14个项目的集中签约。
聚焦高精尖产业布局,面向新经济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国际临床CRO产业中心入驻的8个项目集中签约。
瞄准未来赛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武侯区政府与强脑科技有限公司(BrainCo) 签署合作协议,围绕脑机接口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方面共同开展校企地产学研合作。

围绕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智能网联等领域,四川大学科研团队与成都、眉山、绵阳等地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5个优质项目。
成都市科技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