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吴亚飞
银发经济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当前全国规模已突破7万亿元,各地正从多方发力,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成都老年常住人口超400万,养老服务需求向品质化转型,如何助力成都银发产业加速发展?
11月12日,成都“进解优促”面对面——银发经济产业链企业专场座谈会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举行,链长坐阵、部门答疑,30余家银发经济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解企业之难:
政策、产品、人才、要素保障各个破题
当日下午2时许,会议还未开始,现场已座无虚席,30多家参会企业代表带着问题而来,发改、民政、经信、科技、卫健、商务等相关部门悉数到场。
参会企业中,不仅有传统的康养机构代表,也有来自智慧养老、康复辅具、康养旅游、老年中医药、老年生物医药等细分赛道的企业代表。
“我是第一次参加‘进解优促’面对面活动,近年来,企业扩张速度主要受到了建筑物业规范的限制,今天希望能够和有关部门共同探讨解法。”成都锦欣康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晏云抛出问题,“希望适度放宽物业用途限制,比如让酒店、商业或办公用房也能用于养老,同时,探索‘医养一体化’床位许可机制,让一张床既能作为医疗床位,也能作为养老床位。”
“企业提出的方向很有意义,下一步将与民政、住建、消防等部门共同研究,探索不突破国家标准前提下的示范项目。”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回应,目前成都正推进养老设施消防审验和历史遗留问题攻坚行动,将进一步优化物业准入条件,为养老机构提供更多适配场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养老发展,作为该领域的企业代表,成都卿心懂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朱磊表示,该公司是一家研发外骨骼产品的企业,目前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很多人对于外骨骼在生活中的使用场景不太了解,希望政府部门搭台,给与更多的展示机会;二是作为智慧科技企业,研发投入较大,希望了解相关扶持政策。”
“目前,成都市已在23个区(市)县打造了数字适老化体验中心,可以推荐企业相关产品进入中心,方便市民线下体验。”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带来最新近况,除了为企业的新产品展示搭建舞台外,全省正在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符合条件的智慧助老产品将享有相关消费补贴,将助力企业打开市场。
记者发现,人才问题是许多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老人在养老机构的幸福感与护理员队伍水平息息相关。”成都九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院长钟华谈到,此前公司的护理员队伍主要依靠自身培养,现在随着入住老人的增加,专业护理人员队伍的缺口越来越大,希望能与相关高校或职业院校联合培养更多专业人员。”
有同样诉求的还有成都市圣沅乐康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瑶盖,他直言:“明年,我们预计将增加500张养老床位,相关专业的护理人才缺口在150至200人,希望政府能为我们搭建校企沟通的桥梁,扩大人才队伍建设。”
对此,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回应,今年起,成都定期开展相关专场人才招聘会,可协助企业进入招聘会选拔人才,同时也在与养老服务企业共建学校职业培训基地,联合举办定制化培训班,加大培养专业化人才。
寻发展之机
既找“良方”也找伙伴 携手打造“成都养老”品牌
在持续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上,不仅面对面为企业纾困解难,送去“及时雨”,也为企业与行业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为产业发展积蓄动能。
“既找到了‘良方’,也找到了伙伴。”成都兴颐健康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兴全以人才缺口问题为例表示,“正计划携手职业教育公司、康养科技公司联合建设康养研发中心,将该中心打造为康养人才供给基地。”
企业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多家企业代表谈到,在加大政策宣传上,可以通过培训班、专员等形式,进一步强化政策直达企业;在先行先试上,加大探索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让创新和创意引领产业发展。
“将分类梳理企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谈到,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形成可操作的政策举措。
目前,成都将银发经济列为全市重点产业链之一,并出台《成都市做优做强银发经济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初步形成“1+3+7+7”银发经济总体发展格局。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开展58场供需对接活动,推动27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达122.07亿元。
“政府与企业是命运共同体。”本次会议上明确,将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政策供给,高标准建设银发经济园区,加强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共同打造“成都养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