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绛溪实验室有两个“想不到”丨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2025-11-16 16:13:3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邹嘉语

四川在线记者 段玉清

【一线故事】

11月13日,循着地址,记者来到位于成都未来科技城的智创产业园B区,一栋看似普通的建筑前。

“负一楼和一楼便是天府绛溪实验室分布式能源集成前沿研究中心(下称“中心”)的先进能源材料基因工程融合创新(中试)平台(下称“中试平台”)。”中心研发人员李德福介绍。

中试即产品正式投产前的中等规模放大试验,是衔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关键桥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破解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中试断层难题,今年9月,投资5500万元的中试平台在这里投运,覆盖从电芯设计、配方优化、工艺制备、电芯分容、模组集成到测试评价等中试验证环节。

作为天府绛溪实验室布局的首个中试平台,这里藏着怎样的 “创新密码”?当天,记者从这里看到两个“想不到”。

先进能源材料基因工程融合创新(中试)平台位于智创产业园B区一栋楼的负一层和一层。

第一个“想不到”:产业园里开“连锁”

联系采访时,李德福就一再强调:“我们在产业园里,不在天府绛溪实验室‘本部’,千万不要走错了。”

这句看似寻常的提醒,恰恰反映了天府绛溪实验室在打通创新链、产业链方面的创新探索。

中心主任向勇博士介绍,中试环节长期面临发展瓶颈——承担研发任务的高校往往建不起相应的中试平台,而部分拥有中试平台的企业,又跟不上技术的前沿步伐。

为破解这一瓶颈,2022年成立伊始,天府绛溪实验室开始筹备建设中试平台。今年9月,投资5500万元的固态电池中试平台正式在智创产业园投运。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天府绛溪实验室开在产业园区里的“连锁”平台。

先进能源材料基因工程融合创新(中试)平台内的生产车间。

为何将中试平台选在产业园区?

向勇解释,固态电池技术要完成中试验证,首先要生产出足够数量的中试样品,“这些不仅要相应的生产设备,更要对生产环境实现精确的温湿度和洁净度控制。”

产业园区的建筑结构恰好可满足这些需求——房间8米多的层高可用来放置中试所用的80余台(套)专业设备;负一楼的公共辅助设备可随时调整一楼洁净厂房和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

更重要的是,中心中试平台所在的产业园区还集聚了沃飞等一批低空产业和具身智能领域企业。“这些企业对固态电池需求量大。在同一个园区,让我们有更多机会精准把握市场和用户需求。”向勇说。

第二个“想不到”:实验室里工程师多

有的像手机一样大小、有的像平板电脑大小一样……在一楼的中试平台展示大厅里,展示着几款中试平台刚生产出的固态电池中试样品。“可用于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续航时长要比市面上产品高50%以上,安全性更高。”李德福介绍。

这些中试样品如何生产出来的?李德福带记者走进一旁的生产车间。浆料搅拌机、辊压机、极片分切机、模切机等一应俱全。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与传统实验室里到处都是“白大褂”不同,这里有不少身着深蓝工装的工程师。

工程师朱禄发正在生产车间组装段上忙碌,“正为某企业进行无人机电池的中试工作。月底要把200余支中试样品送至客户手中,进行最后验证。”

先进能源材料基因工程融合创新(中试)平台内,工程师们正在忙碌。

在电芯测试间,工程师叶文鹏也对着电脑对一批电池样品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指着一旁的恒温恒湿试验箱,他补充:“这里还能对电池样本进行温度、湿度的测试,以检测其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性能。”

中试平台相关负责人解释,如果研发人员负责实现从0到1的技术突破,那么工程师就要完成“从1到10乃至100”的产业化跨越。数据显示,目前,中试平台40余人的队伍中,除了19人为研发人员,其他的均为相关工程师。

“不止中试平台,整个天府绛溪实验室,全职全时工程师占比达38.17%。”天府绛溪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说,除人员配比向产业倾斜,整个实验室正构建“前端延伸、中段把控、后端发力”的成果转化机制,累计协助各中心孵化(招引)项目公司15家;积极开展常态化融资对接,协助项目公司累计融资7000余万元。

下一步,天府绛溪实验室将进一步完善“中试+基金”转化模式,推动政产学研用融深度融合,进一步做好产业公司孵化扶持,切实为实验室提供有力支撑。

先进能源材料基因工程融合创新(中试)平台上,工程师们正在忙碌。

【专家解读】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成都西南交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凯宁:

天府绛溪实验室通过构建“中试+产业”的创新生态,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其首个突破在于空间布局创新——将中试平台嵌入产业园区,巧妙利用空间资源支撑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中试,形成“高校研发—园区中试—企业应用”的闭环链条。这种嵌入式布局不仅解决了高校缺乏产业化设施的痛点,更通过与相关领域企业的空间集聚,形成需求牵引式研发。其创新还体现在人才结构重构上。实验室打破“重研发轻工程”的传统范式,配置的全职工程师远超传统研发机构比例,从而实现“科学家+工程师”双轮驱动模式。

这些都凸显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中试为桥梁,以工程师为纽带,构建闭环转化机制,为科技创新注入产业动能。未来,类似的探索可推广至更多领域,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

天府绛溪实验室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