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智慧引擎”创响温江 “协同创新”落实“西控”

http://www.scol.com.cn  (2017-07-17 08:38:42)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侯雯雯李颖  

  步伐:温江先后与美国北卡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20余家国际国内知名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成效:2016年以来,温江共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10余个,开展重大科技及人才校地合作项目42项,落地科技项目资金约5000余万元,引进科技创新型人才6000余人,其中硕博1100余人,全省7个新药品种中温江独占3个。

  温江校地合作又有新动作。7月14日上午8点,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药创新中心项目签约落地温江。

  仪式刚刚结束,温江区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就立马赶赴两个小时后举行的另一个签约仪式现场——同四川省知识产权局、成都中医药大学签署校地协同创新协议,并启动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短短半天时间,温江用两大校地成果拉开了下半年“协同创新”的“冲刺起跑”,由此也印证着温江在落实“西控”战略中通过引进创业团队、高端人才、科研院所等“智慧引擎”助力高端发展坚实步伐。

  校地协同释放“红利”

  “智慧引擎”创响温江

  翻开投资协议,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将围绕共建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脑卒中综合康复治疗设备生产基地、可视化尿血尿酸及酶学快速检测POCT设备生产基地、开展中药产业化4个方面的深度合作。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丰富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开展知识产权的运营、转化和交易,推动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运营和价值提升。中药产业化项目将整合分离纯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药用植物产业化中试平台,推动实验室中药成果更快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四川药用植物产业化提供高效完整的研发平台。

  当天,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也启动建设。该研究院将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等特色学科优势,围绕保健食品、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平台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与转化,构建集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地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都市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在温江区集群化发展。

  而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则以专利为重点,围绕商标、版权、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开展运营工作,将率先建立国内首个以高校为主体的从事中医药知识产权营运服务的专业机构。

  事实上,这些都是温江借力校地合作,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的崭新一步。未来,该区将构建起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合作格局,加快释放校地战略合作的“人才红利”,进一步激活转型发展内生动力。

  温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当前温江正大力推行高校院所+政府和企业的“一个脑袋、两只手”协同创新模式,打造环西南财大、四川农大、成都中医大知识经济圈。下一步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温江、更多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助力温江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在论述自主创新的途径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著名论述:“只有走到了产业化这一步,科技创新才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自主创新充满风险,需要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换言之就是政产学研共同努力。”由此观之,温江致力于与国内名校的合作前景广阔,正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主动出击为人才强区战略探出了新路子。

  要素供给创新深改

  转型升级未来可喜

  稍早前的5月12日,美国普渡大学教授、2010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根岸英一获聘为成都医学城国际顾问。“温江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根岸英一表示,将为成都医学城建一个朋友圈,聚集更多核心技术专家献计献策,引领成都医学城走向全球。

  “温江有浓烈的探索精神,但一些企业的研发还处在相对初级阶段,建议在研发机构和应用单位之间迅速建立互动的关系。”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温江应该加大引进有更高质量的生物医药大学群,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的上下游全链条,通过众多资本的关注,在政产学研用的实践中走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优通道。

  可喜的是,温江正在校地协同创新的这条大道上全速奔跑:开年以来,美国北卡大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握手”温江,辅以最优厚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最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高校成果转化不再“墙内开花墙外香”。而这些以大学为代表的创新要素在供给端得到充分释放后,温江促进经济发展中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便可借势爆发出空前的发展张力——

  数据显示:温江已拥有“三医”类企业300余家,重点企业80余家。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49亿。在下半年一开局的“赶考”中,投资100亿元的药明康德、投资50亿元的百花亮采农业园项目又相继签约温江。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温江快速反应行动,落地了数个以高校为中心、以知识创造力为核心的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以电子科大“一校一带”项目为统揽,围绕“三医融合+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军民融合”的跨界融合,共建电子科技大学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众创空间、电子科技大学温江创新中心、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园等项目,协同推进温江“三医硅谷”建设;

  ——与西南财经大学打造环西南财大知识经济圈,力求到2021年,吸引200个创业团队进驻创新创业孵化园,新成立公司80家以上,培育“金融+”创业人才300人以上,推动10-20个“金融+”项目成功孵化。

  ——与四川农业大学温江校区共同推进环川农大知识经济圈建设,力求孵化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年度营业收入达到200亿,高新技术产品年度收入达到100亿;带动四个主攻产业年度新增综合产值1000亿以上;

  ——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共建环中医大知识经济圈,到2021年,带动产值不少于30亿元,孵化企业20-30家,推动20项以上校内科技成果确权及转化。

  此外,温江还将建成新创智中心,到2021年,基本形成以高校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示范区为核心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引进不少于5-10家国内外著名高校到园区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园区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年税收贡献不少于2亿元。

  “这些经济圈的建设,对于温江这样的发展中区域来讲,既能有眼前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能考虑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且符合‘西控’的核心要求。”温江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大背景下,校地协同创新功不可没,而温江已然走在全市前列。

  习修鹏 本报记者 李颖

  图片由温江科技局提供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