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5位院士新都共话航空“新动力”

http://www.scol.com.cn  (2016-10-12 10:24:08)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侯雯雯记者:张彧希  

巡航速度达到每小时5000公里、3—4小时之内抵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样的飞行梦想,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当然能。”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给出肯定的回答。但最大的瓶颈,在于飞机的动力。

航空发动机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成都,是全国同时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两个城市之一,摘取这颗“明珠”,箭在弦上:成都将航空航天产业列为突出发展的高技术产业,而落户新都的航空产业园,“主攻”方向之一就是航空发动机研发。

10月11日,2016年中国(成都)航空动力发展暨学术论坛在新都召开,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一堂,共话航空“新动力”,试图为成都摘取“明珠”,按下“快进键”。

“心”空间潜力大

“一架民航客机动辄数亿乃至十多亿元人民币,发动机就占总费用的三分之一。而其全寿命的维修费用,更是三倍于其购买价格。”中国工程院院士甘晓华说,预计未来20年,仅中国民航业的大飞机需求量,就将达到6000架,每年各类发动机的市场在千亿元以上。

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分享:全国同时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城市,仅有成都和沈阳;成都的优势还在于,天府国际机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在成都发展航空发动机产业,有很好的基础和很大的空间。”甘晓华说,作为成都航空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新都拥有国内一流的研发机构——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624所),以及生产制造的龙头企业——成发集团(420厂),“航空动力,成都腾飞”,不是空想。

目前,新都区已完成航空产业园初步规划。该产业园将打造为国内顶尖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航空产业配套基地和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验区。此外,新都还打算助推624所建成航空发动机研发“3+1”系统中的核心研究院,将624所扩展为承担国家航空发动机主要型号任务、核心技术团队达3000人的国内顶尖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

甘晓华表示,航空发动机产业的产业链条非常长,将带动冶金、化工、电子、材料等相关产业。这无疑带来更大想象空间。“我们已经跟踪联系了40家主要配套企业。”新都区副区长范家堂说。

民企当好“民兵”

“民营企业不应一哄而上搞发动机研发,而应该把重点放在相关产业上。”刘大响说。

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无疑给更多民企进入航空发动机产业打开了一扇门。但“入门”之后往何处去,刘大响认为,民企必须选定方向、找准目标。“搞航空发动机,不是那么容易的,全世界就只有5个国家在搞。”刘大响说,除了技术上的门槛,资金上的投入,也是一大难题。动辄上百亿元的投入,10年、甚至20年的周期,都值得民企“三思”。

其实,在航空发动机长长的产业链条上,有不少民企大有作为的空间:材料、加工制造、油料、橡胶、高温涂料、电控系统……“民企机制灵活,适合做‘民兵’角色,与主力部队合作共赢。”

当好“民兵”,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任何一个零部件,哪怕一个螺丝钉,用在飞机发动机上,都要经过无数次试验测试,才能保证其安全合格。”刘大响说。

尽管目前已经有很多民企跃跃欲试拥抱这一产业,但仍有不少障碍需要突破。“准入机制要更加地放开。比如民营企业的资质如何认定?还有财政上的支持、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到很多方面。”甘晓华说。

刘大响特别提到发展通用航空这一重大机遇。“相比沿海地区发达的高铁网络,西部多山区的地形决定了更适合发展通用航空。”刘大响说。

范家堂透露,目前,新都已和海航集团协商,计划在航空产业园内建设一个民用机场,开展通用航空服务,“除了商业应用外,还将开展民用飞机适航试飞、检验检测、维护保养、飞行员培训培养等业务。”

□本报记者 张彧希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