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这个街道卫生院自主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入选全国试点

2020-04-03 08:01:2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林霜

四川在线消息(陈宇 川报观察记者 张红霞)“好新鲜,机器医生3秒钟就把我的病看了。”4月2日上午,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街道居民、69岁的李秀春老人在石板滩卫生院体验了一把VR诊疗仪眼部病变筛查。后疫情时期,如何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街道自主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已于近日被纳入全国试点。

“家庭医生”完成万人精细化管理签约

4月2日上午9时30分,根据慢病管理的阶段流程,东风社区卫生站乡村医生李志学通过系统网络发送手机短信通知李秀春等15名辖区范围的糖尿病患者石板滩乡镇卫生院做眼部筛查。

上午10时30分,在卫生院,负责该村的家庭医生团队长刘灵医生用VR诊疗仪为李秀春做了眼部筛查,仅过3秒钟,检查报告出炉:图像显示她的右眼已经出现因糖尿病引发的早期视网膜病变。刘灵当即预约了团队里的专家——新都区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李翠与患者李秀春进行视频问诊,10多分钟后李翠给出诊断意见:还需进一步到区医院做检查,并为李秀春留出次日上午的一个诊疗专家号。

刘灵介绍,在这个家庭医生管理系统里,针对东风社区片区,她和乡村医生李志学、卫生院另一位医生一位护士以及医联体的学科专家是一个协同的医疗团队,一起为包括李秀春在内的患者服务。

石板滩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主任刘亨良介绍,糖尿病是属于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中的慢病管理,以前纸质档案管理时,只是由村医进行血糖指标单一性检测管理,引入家庭医生信息系统后,则由医疗团队通过6项精细化指标进行管理,村、镇、区三级医疗机构都使用这套系统,“让信息多跑路,让病人少跑路。”医共体试点伊始,卫生院抓住慢性病管理这个重点,将村医纳入家庭医生团队管理,第一批次选择10个村医做为试点,以高血压、糖尿病两病为抓手,将管理体系延伸至村站。

从1至3月的管理效果来看,石板滩街道辖区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9%。目前,家庭医生管理系统已经完成一万多人精细化管理签约,基础费用由国家公共卫生资金和医保资金来支出,这样就把国家的钱用到实处,也成为患者家门口的健康管理者。

双向转诊+专科联盟 博士来坐诊

双向转诊是医共体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过去只有乡镇卫生院向上级医院转诊,现在上级医院对病人进行治疗后,经医生鉴定,后期的护理治疗可以在乡镇卫生院实施的,就根据患者意愿转回到所在地卫生院进行继续治疗。

为了实现双向转诊,让病人可上可下,通过医共体建设,新都区的医保结算系统实现了双向转诊门槛费用的连续性支付。“患者在乡镇卫生院的门槛费是160元,而在区医院的门槛费是800元,上转的患者在结账时只需要补门槛费的差价就可以了。下转的患者在上级医院开出了双向转诊单之后,持这个双向转诊单7日内到当地的卫生医疗机构住院的门槛费是直接减免的。”新都区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匹配基层试点的乡村医生系统,医保局正在探讨签约患者年度费用的整体打包政策的可行性。

“去城里住院费用高,转回来到卫生院住院费用就减少了很多。而且我回来以后只用在卫生院打消炎针,空闲时间我老公就可以回去做农活了。”今年3月园林村村民李丽芹(化名)去年在成都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了乳腺肿瘤手术,手术后6天她转回了石板滩卫生院,继续进行抗炎治疗。这次看病经历,让李丽芹对医共体建设带来的变化赞不绝口。现在石板滩街道越来越多的患者像陈丽芹一样,选择在本地完成治疗。

另外,通过专科联盟,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在石板滩卫生院设立了博士工作站,由该院中医科主任代平主持,每周坐诊半天。除看病外,他还面对面培训乡村医生,开展社区中医健康管理技术。乡村医生李志学通过学习提升了技术,他在卫生站增设了两张床位,给东风村村民提供中医理疗服务。

为吸引辖区更多群众小病选择在家门口看,石板滩街道联合石板滩卫生院采取了降低挂号费、诊疗费打八折的“促销”手段,其间差价由石板滩街道承担。通过这些方式,石板滩街道居民在本地就医的比例达到65%以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