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金堂:以环境管控为抓手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www.scol.com.cn  (2017-02-10 11:53:08)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侯雯雯记者 方炜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方炜)金堂“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宏观调控,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分区和生态红线管制,强化环保准入,优化经济布局和能源结构,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引导产业绿色发展。”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金堂县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便是“强化环境管控,推动绿色发展”。

推进环境功能区划。全面落实金堂县县域功能分区,探索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明确都市功能区、功能拓展区、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区四大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定位,制定完善各类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管理目标、空间管制要求和环境政策,实施分区分级精细化管控。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金堂县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前完成勘界定标。制定金堂县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立生态补偿、绩效考核机制和监管平台,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管,到2020年,全县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22%。

推进城镇化绿色转型。落实《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和强度,逐步形成“一带、两轴、三片区”的县域城乡空间格局。按照“优先保障生态空间,合理安排生活空间,集约利用生产空间”的原则,根据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空间扩散特征,建设城镇间的生态缓冲带,留足绿色空间。严格“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管理,实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

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严格环境准入。强化环境影响评价源头防控,构建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全链条无缝衔接预防体系。健全战略环评推进和成果应用机制,开展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负面清单”管理。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建设项目环评效能,深化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联动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结合土地集约化利用和能评管理,落实产业环境准入的协同管理。鼓励发展优质产能,严禁新增低端落后产能,防范过剩和落后产能跨地区转移,优化新增产能布局和结构。

推动“多规合一”。加强城市环境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环境空间管控,强化重点区域指引等与社会经济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的有效衔接,使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在城市发展战略、宏观决策、区域开发、重大项目布局得到充分体现,促进建立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市发展边界为主要内容的空间管控体系。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落实国家监测评价、预警指标和技术方法体系,开展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实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对接近或达到警戒线的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合理设定资源能源消耗上线,全面实施水资源、建设用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

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实施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制度。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大力实施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逐步扩大禁煤区范围;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和公共结构节能。到2020年,全县单位GDP能耗不高于0.8万元/吨标煤(扣除国电金堂输出电量的能源消耗量和产值),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30%。

推进全社会节水。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重点领域节水改造,限制高耗水产业项目建设。加强生活节水,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十三五”期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鼓励再生水利用,加强工业用水、建筑用水、市政设施用水等再生水利用系统建设,构建以河道生态用水为主,市政绿化用水为辅的污水回用体系。到2020年,全县单位GDP用水量不高于90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节水灌溉率达到8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县城建成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5%。

严控生态用地占用。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衔接协调,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城市生态用地不得占用,除必要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外其他用地类型逐步退出。严格土地使用标准,统筹安排发展用地,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强化城镇周边耕地、林地、湿地等绿色空间的保护。创新实施工业用地和农村流转用地退出机制,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挖掘城镇建设用地存量,清理和盘活工业存量用地,加强城镇低效率用地再开发,科学有序推进地下空间开发,不断提高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到2020年,全县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不低于40万元/亩。

着力打造千亿级节能环保产业航母、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节能环保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大智造”工业体系。

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品(材料)、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为重点,坚持抓大不放小,以龙头带配套,形成大项目与小项目协调发展局面。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加快建设成都“大智造”工业园区为契机,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精密机械、机器人、电子信息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一流竞争力的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基地、通用航空产业承接地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先进集聚区。继续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推进成阿工业园、金堂工业园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典型、农业示范区和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

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重点行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减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和产品换代换型,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