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宝山村七年看变

http://www.scol.com.cn  (2017-03-14 08:13:04)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侯雯雯记者 王成栋  

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发展乡村旅游,家家户户开办农家乐,每天吸引成都及周边城镇众多游客前来避暑游玩。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资料图片)

3月8日上午,从成都彭州市区出发,1个小时后,来自广安、广元等6个市州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组成员抵达了龙门山镇宝山村。还未进村,一队队前来踏青的游客,已经堵满了村口的道路——宝山景区这块招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

但在村干部们看来,今年2月中旬水利部验收并已公示的“国家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更显珍贵。因为就在7年前,这里还饱受水土流失困扰,努力治理水土流失40年,却未能根治地表生态顽疾。

□本报记者 王成栋

A

治理40年

水土流失核心区未根治,水污染的新问题又接踵而至

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指工程建设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做好流域治理、生态修复、水系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建立面源污染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防治等管理制度,加强相关监测评价等的综合治理模式。这也是目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级形态。

宝山村是今年四川唯一一个入围“国家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的项目区。

从先天条件看,宝山村的劣势明显:村庄位于龙门山脉深处一个叫龙漕沟的小流域内,受地质活动及人为因素影响,龙漕沟小流域水土流失区域广布,形成侵蚀沟。

上世纪70年代,在宝山村老书记贾正方的带领下,当地农户自发上山种树植草、打坝淤沟,希望能将地表土留住。“几乎年年冬春都往山上跑,挖石头、挖树坑。”村民贾正学回忆,当时的治理并没有太多技术性可言,树坑挖多大“凭感觉”;种什么树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也没考虑过,“能种活就得行。”

直到2010年,龙漕沟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核心区仍未彻底根治,特别是治理成果管护力度不足的问题凸显——村民们认为,即使经过治理,水土流失区的产出也不能与耕作多年的土地相媲美,更何况,这些治理区属村集体土地,“管得好不好跟我们没关系。”

老毛病尚未解决,新问题接踵而至:水土流失核心区尚有1.6平方公里未治理,而随着旅游开发,当地污水排放量剧增,龙漕沟的水开始变脏、变臭。

“这样下去,当地搞旅游的前景不太妙。”彭州市水务局水保科负责人说,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包括方方面面,固土只是基本要求,找到一条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巩固治理成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仅要结束恶化的趋势,还要消除再次恶化的隐患。”

B

创新模式

引入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治理水土与产业发展结合

2011年起,宝山村创新机制,引入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尝试走出治理困境。彭州市水务局水保科宁顺全介绍,治理以水源保护为大方向,同时着力实现农旅融合。

在投融资机制方面,当地引入民办公助制度。民办,即以宝山村集体为项目的发起者和实施主体,承担部分治理投资;公助,即彭州市水务、农业、旅游等部门负责规划引导、技术指导和项目整合等。

管护上,坚持“谁治理,谁受益”,每治理一块土地,就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授予出资的集体(合作社、企业)或个人,明确管护责任。

产业融合上,革新思路,统筹产业发展和水土流失治理,改变传统的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

在贾正学的家里,记者见到了15亩水保林的产权证——这片土地原本是一块坡耕地,此前主要种植玉米和红薯,年收入不过每亩800元。2011年,在政府支持下,贾正学累计投入6万元,政府出资4万元,改种水保林。“种猕猴桃,2013年挂果,2014年就收回成本了。如今,我们搞起了猕猴桃采摘,一年有小10万的收入。”

据统计,实施清洁小流域治理以来,当地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其中村民和旅游企业出资1800万元。去年底,宝山村的林草覆盖率由2010年的82%升至89%。

宝山村还瞄准水质问题,针对村中的农家乐、餐馆和农户家庭,通过设置人工湿地,建立污水收集渠系和处理厂,确保污水零排放。目前,龙漕沟干流水质常年在Ⅰ类水标准,可直接饮用。

治理完成后,宝山村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开发旅游。当地引进资本,成立宝山集团,以企业化的模式对全村景观资源进行整体打造,目前已打造、完善太阳湾、温泉景酒店、回龙沟等,当地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近20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6万元。

C

打造更多“宝山村”

推动水保监测信息化,年内治理2000平方公里以上

3月8日下午,参观完宝山村后,广安市武胜县鼓匠乡新官村村主任李佳明很是感慨:“我们正在建设2016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有些问题一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参观了宝山村,感觉有些眉目了。”

根据计划,今年我省水利系统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区2000平方公里以上。那么,是否能有更多的“宝山村”出现?

省水利厅副厅长李勇蔺表示,宝山村绝不是全省唯一一个。今年,四川将会建成一批部级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和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为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增加获胜的砝码,四川一直在尝试和借鉴。3月2日,李勇蔺前往北京,参观当地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天地一体化”试点。“天地一体化”,是指无人机水土流失低空遥感监测,用无人机收集和处理原始数据等(包括基础影像和三维模型)。相较于传统的建设监测站点等模式,不仅数据处理分析更为迅捷,也更为精确,“四川也会尽快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尽快提升监测和综合治理的技术水平,推动水保工作信息化。”

而在投融资机制体制、管护机制创新上,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正在加紧制定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方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想要尽早根治流失区顽疾,在治理的同时就应该进行配套产业体系的调整。”前述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建议,各地在治理水土流失时,应尽量整合林业、水保、农业及其他项目资金和技术资源,确保打捆使用、整体推进。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