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走出具有龙泉驿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www.scol.com.cn  (2017-12-11 09:17:02)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林霜  

走出具有龙泉驿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侧记

作者:廖玉蓉

12月8日,连续阴冷多日的天空中露出阳光久违的笑脸。柏合镇工农村的半山腰,刚刚谢了的枇杷花变身成一个个青青的小果子,萌动明春的希望;同安街道阳光村,红彤彤的脐橙映着阳光,看起来似乎更红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暖阳,正在将这个冬天的田野照亮,带给人春意勃发的信心与希望。

11月13日,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召开,以成都的实际行动回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在这里有了鲜明的方向与有力的载体。

20多天后的龙泉驿大地,关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热潮正在涌动,关于振兴乡村,融合城乡,建设国家级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美丽乡村典范区的智慧正在汇聚。

“三大方向”、“六大改革”、“九大工作”,进一步厘清了今后一段时间龙泉驿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方向,项项切中要里,具体措施明确,一幅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画卷正在这个冬天缓缓铺陈开来,并且必将日渐丰盈,流光溢彩。

春之桃花、夏之鲜果、秋之赏景、冬之健身,一年四季,龙泉驿从不缺少农业的品牌与名片,桃花节、水蜜桃、蔚然花海……龙泉驿农业也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近年来,龙泉驿农业供给质量不断提升,特色水果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崛起,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应运而生,是龙泉驿农业的张张名片。

迎着成都市“东进”“中优”的发展热潮,站在“美好生活品质城”建设的新起点,龙泉驿的农业正翻开新的篇章。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的召开,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更多基层党员干部发展农业的热情与信心。

黄土镇三村村党支部书记黄家才在分组讨论时很振奋,“大会的召开给农村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对补足龙泉驿在发展过程中的农业短板,提升农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都有很强的引领作用。”柏合镇宝狮村党支部书记雷文生用了三个“气”来概括自己的感想,“方向的明确,让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更有底气;何勋书记的讲话和全区的实施政策,很接龙泉地气;大会的召开,让农村焕发出更多的朝气。”

谈感受、提建议、理思路、添举措,主会场热火朝天,在各分会场也有着同样的温度。西河镇党员干部积极对实施方案建言献策,共收集意见建议27条;在茶店镇分会场,党员干部们看到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有机融合,信心百倍。

有别于以往的大会,下午的会场上,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申报的现场推介不分高下,一场关于乡村振兴项目支撑的头脑风暴,也正在加速。逍遥客家、精致农业、东山古驿、多彩阳光田园、梵木艺术村落,一个个项目迸发出各街镇乡立足本地实际,找准特色载体,开动脑筋抓农业的智慧光芒与火花,不时让人眼前一亮。

正如参与评审的专家、成都统筹城乡和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潘斌所言,龙泉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准确把握了上级要求,突出了自身优势与特点,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假以时日,龙泉驿的农业之花一定能开得更为绚丽。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乡村振兴关乎全局。在冬日的薄雾中,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

聚焦

三大方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是解决“三农”问题。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农业、农村、农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让农业成为现代产业。农业将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处于“接二连三”的关键环节。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整产业链、高新科技、高附加值、多功能化和绿色化为方向,建设一批集约化、标准化、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圈,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2、让农村成为美好家园。农村将在未来的城镇体系中处于“联城带乡”的基础单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城乡融合为方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空间形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加快形成均质分布、平等共享的城乡生活网络,着力构建景观协调、自然演替的城乡生态系统,全面建设“美丽、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打造“乡村里的都市”。

3、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农民将在未来社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创造”的平等地位。深入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程,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更大力度支持农民创新创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增强职业农民的身份自信,使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人口,而是职业分工意义上现代农业从业者、美丽乡村建设者。

深化

六大改革

深化改革是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要聚焦“三农”突出问题、体制机制顽疾,深化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六大改革”,明确分工、把握节奏、分布实施,继续在城乡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增强改革效应、放大制度优势。

1、深化生态移民改革。深化生态移民改革有利于彻底转变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安居充分保障和可持续增收。要坚持把深化生态移民改革与加快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统筹考虑,集成用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健推进洛带镇柏杨村、万兴乡梨园村、茶店镇白果村等生态移民项目,抓好农村承包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农村宅基地置换等工作,全面构建“三充分一持续”农民权益保障体系,实现群众下山进城、安居兴业与产业上山、生态发展“双赢”局面。

2、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重塑农业经济地理。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着力优化供应链,健全新型农业服务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大力推进产镇、产村融合发展,与特色镇建设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以产业支撑特色、以特色提升产业。

3、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完善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盘活农村土地等资源、激发资源要素活力。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稳定农户预期收益、增强投资业主信心。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宅基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有效路径,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开发和优化利用。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规范发展股份经济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集体资产股权“双固化”,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经营权或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主导产业强链补链服务,壮大集体经济。

4、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有利于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打通金融血脉、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要鼓励发展新型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和组织,支持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在农村延伸经营网点,推广应用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服务方式,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凭资格证书信用贷款,推广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等创新型涉农保险品种。推广使用“农贷通”等金融平台,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成本高”等问题。

5、深化公共产品服务生产供给侧改革。深化公共产品服务生产供给侧改革有利于传递党的执政理念和政府的战略导向、以最小化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推广“五补五改”新模式(补助改股份、改基金、改购买、改担保、改贴息),吸引社会资本投向“三农”,特别是重大产业化项目、品牌营销、创业孵化等重点领域,做到投资一项见效一项;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到村到户,激发和提升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市场主体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自觉性、主动性,努力实现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6、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适应农业跨界融合、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以及农村公共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管理带来的新挑战。要依法稳妥有序开展并村、撤乡、镇改街道,逐步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市、区县两级政府,市、区县、街镇乡三级管理)、扁平高效的城乡管理组织架构;推进街镇乡转职能、转方式,强化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等职能,促进职能下移、重心下沉,提升服务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的能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自治组织分离,让集体经济组织专注发展,让自治组织专注社区治理。

狠抓

九大工作

重大工作是“立梁架柱”,重点项目是“定海神针”。要抓好管长远的重大工作,实施一批打基础的重点项目,尽快把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化为物化投资、形象进度,让城乡群众看得到乡村的变化、感受得到发展的温度。

1、狠抓乡村规划完善。规划是乡村振兴的瓶颈制约。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注重“多规合一”,结合全区四级规划体系,加快编制完善全域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对全域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把规划落实到每一寸土地上。进一步完善落实乡村规划师制度,加强乡村规划管理,提升乡村规划的创意设计、功能统筹、产业融合能力,引导城乡有机融合、共享发展。

2、狠抓特色镇村建设。特色镇村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要坚持产镇相融,以现代制造、文化创意、城市休闲、旅游度假等产业为依托,采取“特色镇+林盘+产业园区”“特色镇+林盘+景区”“特色镇+林盘+园区”等模式,规划建设5个产业集聚、功能复合、联城带村的特色镇(洛带西部客家小镇、山泉中国水蜜桃小镇、同安蔚然花海音乐小镇等),打造20个充满活力、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精品景区化村(社区),引导资金向特色镇村流动、产业向特色镇村集聚、人口向特色镇村转移。到2021年,特色镇村建成率达到90%以上,建成“三美四好”(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新村60个以上。

3、狠抓林盘聚落保护。林盘聚落是天府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要抓住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机遇,推进环城生态带、中央生态活力芯建设,构筑“H型”生态本底;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以地域文化为内核,强化林盘聚落外部风貌塑造和内部功能提升,开展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主要内容的整理、保护、修复,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到2021年,系统打造30个形态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林盘聚落。

4、狠抓大地景观建设。大地景观是美丽龙泉驿的充分展现。要坚持以土地综合整治为主要载体,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为主要抓手,以交通沿线、旅游景区为重点,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中央生态活力芯,全面开展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加快编制大地景观规划和重点区域整治实施方案,以生态修复和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推进全域增绿添彩、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风貌改造提升、特色镇村建设和林盘聚落整理,加快形成壮丽秀美的大地景观。

5、狠抓农村环境整治。良好环境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全面落实市委“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行动,持续推进治水、治土、治霾和增绿,加快推进生态绿道串点联片成网,努力实现农村景观化景区化,把农村建设成为城市最大、最美的公园。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加强乡村环境绿化美化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水平,让城里人羡慕向往乡村生活。

6、狠抓农业品牌塑造。品牌塑造是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强化品牌运营意识,加强对农产品标识、产地、质量、包装、品牌的创意设计,大力推进品牌创造、品牌输出和品牌营销,充分利用农博会、招商会等平台,采取媒体广告、网络营销等方式,提升品牌价值。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构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突出内涵、做强品质,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高端农业品牌。到2021年,新创建中国驰名商标、省市著名商标10个以上(截至2016年,拥有白家食品、聚和生态2个国家级著名商标,水蜜桃、枇杷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增“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0个以上。

7、狠抓农民增收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的核心问题。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民闲置农房及宅基地,引导农民采取农村产权入股、租赁、托管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经营,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鼓励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引导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代种代耕代养等新兴服务业,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

8、狠抓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要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天府文化和地域文化深度融入乡村建设和居民生活,增强农村文化自信,提升农民职业荣誉感,进一步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创建,积极开展“三美四好”示范村建设,积极开展文明镇村、文明院落、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让乡风文明滋养美丽农村。加快推进“一场一堂,三站六廊”(“一堂”指市民道德讲堂,“一场”指文体活动广场,“三站”指志愿服务站、好人服务站、图书服务站,“六廊”指乡村记忆廊、勤学励志廊、致富能人廊、孝老爱亲廊、特色文化廊、村规民约廊等特色文化展示廊)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特色文化广场建设,常态化开展文艺表演、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活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9、狠抓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证、德治为支撑,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多方协商机制,发挥好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农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引导村(社区)居民崇德向善,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乐观包容的良好氛围,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