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成都城斜向之谜”:3000年前成都街巷布局就是斜的

www.scol.com.cn  (2017-11-06 08:34:09)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林霜记者:黄勇  

开明五世为什么要迁都呢?

《华阳国志·蜀志》中说:“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意思是说,开明王梦见都城的城郭发生了迁移,决定把都城迁到成都。

这当然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辞。

真实原因是,当时的开明王朝已非常昌盛,郫邑对王朝的统治出现了诸多限制,成都更靠近成都平原中心,其交通、战略地位非常有优势。

开明王朝迁都到成都后,王族及平民住在哪里呢?

考古发掘显示,开明都城的规划,部分继承了金沙-十二桥古城的规划内涵。也就是说,主要居住地在金沙-十二桥一带,核心部分是金沙村、黄忠村和十二桥。

金沙-十二桥,在此前的杜宇王朝,就已是王族和平民的居住地了。开明王朝迁都成都后,又对其作了进一步开拓,发展到了少城。

成都城斜向,3000年前就存在了

根据金沙遗址和十二桥遗址的考古发掘,有关城市布局和方向的现象引人关注。

十二桥发掘出的商朝时期的木结构建筑遗址,有专家认为,这个大型建筑是宫殿性质的建筑,说明十二桥是当时的城市中心所在地。

但考古学者施劲松在《十二桥遗址与十二桥文化》中却认为,十二桥的建筑不是宫殿,十二桥遗址也不是十二桥文化的核心区,核心区在金沙遗址。因为金沙片区三合花园小区出土的大型建筑,超过了十二桥的木构建筑,更可能是上层人物的居所。

朱章义、张擎、王方撰写的《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发掘与意义》一文,赞同了施劲松的说法。

三合花园小区发现的大量房屋建筑,其中5座房屋遗址都是大型排房建筑,长度在20米以上;最大的一座至少有5个开间,面积在430平方米以上。

这样大型的房屋建筑,换成现在也不是一般人能住得起的,更何况是2000多年前。

所以,考古学家推测,这样的大型排房建筑,只有古蜀国最高统治阶层才有能力修建,估计三合花园小区一带是金沙遗址的宫殿区所在地。

兰苑小区发现有大量的房屋建筑、窖穴、灰坑和墓葬等遗迹,房屋有一定的布局结构,估计兰苑文化堆积分布区是居住生活区和小片墓葬区。

一切迹象表明,在商周到战国早期,成都就已是一座大型城邑了。这座城市的中心地在今西门、十二桥到成都中医药大学一带,沿古郫江东、北岸,形成半月形布局。

十二桥遗址和金沙遗址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表明,其房屋是有着一定方向规律的。

十二桥遗址发掘出的房屋遗址为T字形,东为纵向的廊道,西为横向的干栏式主体建筑,建筑布局为西北-东南斜向。

金沙遗址考古发掘出的房屋遗址,主要在芙蓉苑、兰苑和三合花园等。

芙蓉苑小区南发现7处相当于商朝晚期的房屋遗迹,面积较大的平面为长方形,较小的近似方形,方向大多为西北-东南斜向。

兰苑小区发现的17座商末周初的房屋遗址,平面也为长方形或方形,基本为西北-东南斜向。

三合花园和兰苑房屋遗址一样,都是挖基槽的木(竹)骨泥墙式建筑,房屋遗址方向,基本上是西北-东南斜向。

《成都通史》一书推测,春秋战国时的成都城,人口规模已达27万。

如此众多的人口,必将不断地从金沙-十二桥一带往四方拓展居住。从已发掘出的房屋遗址可推断,城市街道、房屋布局和方向,都是差不多的。

由此可见,在金沙-十二桥文化时期,成都城的街道、房屋布局,就已大面积是西北-东南斜向了。

这种布局,又源于3000多年前的杜宇王朝时期的规划。可以说,成都城斜向现象,早在3000多年前就存在了。

修筑秦城,遵循古蜀国方位布局

开明王朝末期,内乱加剧。

公元前316年秋,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军从石牛道伐蜀。

同年十月,秦国灭掉开明王朝。蜀地成为秦国的一部分,两年后被设为蜀郡,成都是蜀郡郡治所在地。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张仪和张若第一次修筑成都城。民间根据此记载,也大都持这种说法。

这是真的吗?

公元前310年,张仪还在燕国劝说燕王归顺秦国。回国途中,秦惠王去世,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一向对张仪不爽,张仪不敢回国,投奔魏国,第二年死在魏国。

张若是在秦昭王22年(公元前285)才入蜀任蜀郡郡守的,怎么可能参与25年前修筑成都城的工作呢?

《成都通史》认为,这次修筑成都城的具体领导者,应该是蜀相陈壮(陈庄)。只是因为陈壮后因谋反被诛杀,成了负面人物,所以把他的政绩挪到了张仪和张若身上。

陈壮修筑的成都城是大城,少城早就在古蜀国时期就存在了。

大城的规划、设计、布局,基本上“与咸阳同制”,也就是模仿当时秦国首都咸阳城的样子修筑。

咸阳城池为长方形,所以,成都城的布局也大体以长方形规划设计。大城形状类似乌龟,俗称龟城,又叫秦城。

大城城墙修好后,里面“修整里阓”,即修建专门的居民区,把外来移民分片、分里居住。

“修整”二字表明,大城里此前就已有街道、民房,这次筑城主要是按咸阳城的规制进行规范、整理,并非是全部拆掉重建。

这说明,成都城第一次修筑,其街道、房屋,大体上仍遵循了此前古蜀国时期的方位和布局。

张若到成都后,又曾重筑成都城。一是重筑少城,把成都县衙迁到少城内;二是修补大城城墙。

这又说明,秦灭古蜀国后,所建的秦城是基于开明王朝时期成都城的规划建设框架改建而成。

后世王朝对成都城的增修,都是以秦城为基础。城市的位置和街道布局,至今仍留有战国末期开明都城的规划痕迹。

成都古城的规划基础,在3000年前的杜宇时期就奠定了。

成都古城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叠加,形成了现代成都城市的3套路网格局:内城大部分范围内是秦国时确立的路网,市中心是正南北向路网,内城西部是清朝满城形成的路网。

有心的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市中心天府广场一带的街道、房屋不是斜向,而是正南齐北方向呢?

那是因为在明朝洪武18年(1385)建造蜀王府时,完全遵照明王朝的营城制度,确立正南正北的中轴线来定位,并沿袭至今。

这就是如今天府广场一带街道走向与四周街道走向不同的原因。

如果将天府广场一带忽略,把东、西街道延伸连接起来,整个内城的街道斜向现象就会一目了然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首页上一页123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