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都江堰:永葆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本色努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

www.scol.com.cn  (2017-10-16 12:50:00)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林霜  

解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都江堰市坚持创新有为,强化改革突破、开放合作,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

今年更是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165项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启动制定人才引进集聚办法、编制旅游营销资源目录,创新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加快组建岷江水务集团,开展水务资产证券化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旅游创新创业,成功举办“创响都江堰”首届创新创业大赛。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率先组建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队伍。持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结合对标管理学习,与新西兰皇后镇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推动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都江堰合作办学。

大熊猫  摄影:何勃

转型升级

瞄准“双心两区”增强绿色产业能级

都江堰猕猴桃再添国家级金字招牌了!记者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发布的2017年第74号公告中获悉:都江堰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同时这也是2017年成都地区唯一新增的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有了这个金字招牌,将让都江堰猕猴桃成为助农增收的一把‘金钥匙’和对外交流的‘友谊大使’”。

殊荣接二连三而来。记者还得知,日前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崭新出炉,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成功创建名单,我省都江堰市与“北京东城”等15家同列于公布的名单中,意味着都江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成功了。

考核组指出,都江堰市充分挖掘中医药旅游资源,抢抓机遇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旅游路线,提升旅游的互动性,增强旅游的吸引力;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融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医药养生度假、中医药经贸交流、中药材种植观光、健康医疗服务为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两个国家级的金字招牌的获得,充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都江堰市正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正大力增强绿色产业能级。”

日前, 2017亚洲景点及游乐设施设备展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在本次展会上,水果侠主题世界斩获“中国游乐园运营创新贡献奖”。这个占地近300亩,投资近20亿元,该项目落户都江堰正式投运不过短短5个月便累计接待客流近200万人次。

瞄准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这一目标,都江堰市加快布局康体养生、互动体验、娱乐度假、山地运动等旅游产品体系。目前,安缇缦国际旅游度假区一期、蓝光水果侠主题世界都已正式营业。总投资550亿元的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72亿元的外江水主题综合游乐项目已正式开工。

就在不久前,都江堰市与绿地集团签署合作协议,绿地国际康养小镇项目正式落户都江堰。该项目总投资为200亿元,规划建设总面积约7700亩的“休闲度假+养生养心+健康医疗+生态街区”的康体养生特色小镇,这为撬动都江堰市绿色发展又注入一股强劲动力。

推动这一系列项目,载体便是“双心两区”。“双心”即都江堰主城和青城山镇,“两区”即大青城沿山旅游发展区和田园生态发展区。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思路,创新旅游主导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模式,都江堰市“大旅游、大文化、大生态、大健康”产业定位一举形成。

解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都江堰市坚持产业转型,强化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坚持抓项目、促投资、增消费,全力推动经济换挡不减速,今年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GDP增长速度位居成都市前列。坚持抓实投资,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一对一”促建机制,新开工万达文旅项目等10个,1—6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5.64亿元、同比增长11.9%。瞄准世界500强现代服务业企业、全球前20位酒店集团精准招商,着力丰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配套服务体系,1—7月,新签约引进变形金刚主题乐园、安徒生童话乐园等项目25个、总投资762亿元。坚持扩大消费,不断扩大旅游消费新供给,举办旅游节会活动15场,1—6月,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56亿元、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2亿元、同比增长50%。

为促进产业转型有序推进,该市坚守绿色发展导向,编制产业园区产业目录、规划导则、入园准则,健全分区规划、要素配套等产业发展制度体系;实施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二次开发,控制产业门类,提高准入门槛,启动落后产能有序转移或淘汰。坚持融合发展方向,加快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打造,蓝光水果侠奇趣世界一期、安缇缦国际旅游度假区一期等项目投运,引进希尔顿康莱德等2个国际高端品牌酒店;以休闲农业、高端民宿发展为方向,启动建设玫瑰花溪谷等12个农业景观,成功申报全省唯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生态筹谋

永葆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本色

唐学仕是蒲阳镇蟠龙社区十组组长,现在唐学仕有了个新职务——组级“山长”。按照“山长”职责,他每天都要组织组员在辖区巡山。

日前,记者与唐学仕一起去巡山,往汪家山滑坡点走。“每天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巡山这个环节上,现在的巡查频率是每天一次,如果下雨,将加大巡查力度为每天两次。一旦发现问题还得及时判断,及时上报!”唐学仕说,自从当上这山长,他肩上的责任是越来越大。

保护好山林资源,是成都市委、市政府“西控”战略下创新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载体。为此,都江堰市在《“山长制”工作方案》中提出,设立“总山长”下的市、乡镇(街道)、村、组四级“山长制”组织体系。

为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好地保护山林资源,都江堰市还出台了“山长制”10条举措。“除了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管理、强化资源巡查力度等,我们还启动GISRS和遥感数据来辅助‘山长’们的工作。下一步,我们还将整合、对接相关部门的视频监测平台,实现山林资源数据化管理,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除了有“山长制”,记者得知,都江堰市还创新推出了“河长制”“街长制”。

都江堰市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成都平原水源涵养地,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放在了保障全域成都发展的高度去审视和推动,持续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长效工作机制。一方面实施饮用水水源网格巡查管理制度,实现了巡查工作区域部门、乡镇(街道)、社区、小组“四级巡查网络”全覆盖。另一方面安装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密切监控水质和河道突发情况,不允许有监控死角和任何懈怠。

作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各条河流从入境段到出境段是治理和监测的重中之重。如今,都江堰启动了城区2.5环排水管网体系改造工程,主要对城区2.5环内11条主要过境的下河排口进行节流,就近接入城区污水管网系统,并同步对城区2.5环内雨污管网体系进行完善。

“生态意识的树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此我深有体会。”都江堰市龙池镇联合社区主任董泽伦告诉记者,之前该村村民在生态保护区内的一处空地修建了停车场和休闲区,用于经营增收,在要求整改时,一度还不理解。

“但现在我开始警醒了。近年来,联合社区的青山绿水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旅游度假,他们要的就是生态,村上真正能吸引人的也只有生态,产业要发展,老百姓要增收,靠的也只能是生态。要是大家都来盲目开发,破坏植被,以后哪里还有生态可言?”董泽伦说,“化教于行,我回村上主动带领村民拆除了停车场,设立志愿服务点劝导游客,清理白色垃圾,巡查河道安全。渐渐的,村里的老年人也开始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来说现在提倡的低碳出行、绿色消费与我们做的事不谋而合,都说我带了个好头,以后会跟着我干呢!”

放水节活动 都江堰   摄影:何勃

解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都江堰市将生态提到一个新高度。尤其是在践行成都市委“西控”战略的大背景下,建设绿色都江堰,永葆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本色,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和制度体系,在都江堰市正纵深推进。

都江堰市提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争做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其中便是打造成都生态涵养核心区。生态屏障功能更加稳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均保持在100%;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1年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2%、46%,年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10天以上。

惠及民生

让市民在品质城市里感受温暖

今年已经86岁的高天长老人,是都江堰市银杏街道宁江片区A地块的棚改户。就在上个月,高大爷拿到了新居钥匙,盼了一辈子的新房终于快要住上了,心中那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高大爷是原都机厂的一名退休职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和老伴儿搬到了原灌口镇建设村三组。在蒲阳河边那片低洼地一套40平米的平房里,高大爷一住就是三十年。去年,该片区划入了棚改范围。好政策让他有生之年能圆自己的新居梦,而社区党员干部在工作推进中所展现出的积极态度和为民服务的真诚,同样让老人感动。为此,高大爷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4000元钱作为特殊党费,双手递交给了社区党总支。

从2014年开始,都江堰市按照成片规划、循序渐进、重点优先的原则,启动城市低洼、内涝、基础设施落后的房屋征收工作。截至目前,7200余户棚改户已签订搬迁协议。棚改让他们圆了多年的新居梦。

惠及民生,都江堰市还着力推动品质城市建设,让市民感受温暖。

“每天早晚到河边的绿道走走,远眺玉垒山,空气好视野好,天气好还能看到雪山呢,心情别提有多舒畅了!”位于都江堰城区青城半岛小区的居民吴先生,一来到小区旁的走马河边,便做起深呼吸,并开始用起了健身器材。

近日,随着《成都市天府绿道规划建设方案》的发布,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骨架的绿道体系正在全市铺开。都江堰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都江堰还将因地制宜地推进绿道建设,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完成全市长约120公里的一级绿道、150公里的二级绿道和各乡镇(街道)内部的绿道支线建设。

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都江堰M-TR旅游客运专线工程PPP项目有了重大进展。不仅正式签约,还即将开建,于2019年通车试运营。都江堰正在加速构建的以高铁、公交、有轨电车等多形态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将越来越清晰,绿色、环保又便捷的交通出行环境将为游客提供在都江堰快旅慢游的全新体验。

翻看都江堰的交通规划,成灌快铁实现公交化,M-TR旅游客运专线、成都地铁19号线、37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及航空线路的建设也在同步推进。都江堰市交通局负责人说,都江堰将形成“四高” “四快”的公路网络和“四轨”的铁路网络。在未来,立体的交通网络为市民游客提供便利出行环境,将尽显这座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宜居宜游的独特魅力。

(都江堰市委宣传部供图)

首页上一页12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