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子巷社区供图
习惯也要跟着改
“熟人社会”更需要现代治理思维
先自治,再整治——这是枣子巷13号院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坚持。
公共部分的“面子工程”整完了,接下来,该是各家遮雨棚、防护栏这样的“里子工程”了。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熟人社会”更需要现代治理,在这一进程中,习惯也要跟着改,要改掉老旧院落的一直以来的“惯性”。
首先,是让居民积极参与进来。在破损雨棚和防护栏的打造中,枣子巷社区坚持“三个出一点”,即:街道出一点、社区出一点、居民出一点。“这也是中央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主要理念之一,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和责任感,居民承担雨棚和防护栏改造提升20%的成本,每家出300-400元左右。”
同时,由家委会组织的自改小组,也在其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开始有了现代社区治理的“感觉”——阳台和防护栏的改造,方案由居民们来定,施工队也是居民商量好后自己出面来聘请。
打造美丽阳台,杂物换鲜花活动也随之展开。“院落里老人很多,阳台上堆的杂物太多了,有些还在阳台上堆积捡拾来的垃圾纸箱木板等,好多杂物都堆放了十多年了,不仅不美观,还有安全隐患。”枣子巷13号院家委会成员丁永群告诉记者。
在社区和家委会的共同努力下,三角梅、绿萝、米兰等耐活、经济、便于打理的鲜花和绿植替代了堆放了多年的阳台上的杂物,老年居民们不仅用不着太多时间和力气打理,阳台之美也得以展露出来,增加了院落的生气。
通过社区指导,院落维修基金也建立起来,每平方米5元钱,“每家也才一两百元”。
“面子”“里子”都有了,大家也变得格外珍惜。伍敏告诉记者,社区里成立了绿化队,自己浇水、每个月大型清扫活动,这些都是自愿自觉开展的活动。
“小区房子也升值了,现在我们这里,都能够卖得到13000元左右每平方米了。”枣子巷13号院居民伍敏告诉记者,“从来没有想到,住了30多年的烂房子,现在住的这么巴适”。
张明海/图
老旧院落活起来
因地制宜来营造社区公共空间
改造提升的步伐,并未停止。
枣子巷13号院的居民们缺少公共空间,于是,居于院子一角,以前遗留的两栋厂房就开始了其更新计划。
“这里本来是安装公司以前的厂房,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来被改成了职工宿舍,最高峰的时候,两栋房里住了78户、200多号人。”陈世蓉说。
因为年代久远,早在几年前,这里就被鉴定为D级危房,一到夏天下大雨,社区干部就紧张得很。同时,由于是单位宿舍,每家每户没有厕所,70多户人只有一个公厕,居民们居住环境也非常差。
在这两处危房执行完棚户区改造,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们搬出去后,这两栋危房的处置就成了问题。“我们就把它进行改造利用,改造成社区公共空间。”
记者看到,这里有舞蹈室、图书室、儿童活动中心、会客室等,空间布置清爽而又温馨,这里不仅仅为小院内的居民提供活动场所,还辐射到整个枣子巷社区。“我们本来就参加了社区合唱团,现在有了活动中心了,活动多了,院内更加有生气更热闹了。”伍敏说。
陈世蓉表示,对于这一公共空间,社区正在准备引进社会组织来进行运营,为这里的居民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比如像茶艺培训、中医养生讲解等。”
老年人当然是关注的重点。丁永群告诉记者,院子内65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差不多200人左右。
院子活起来,才有生气,社区也才会更有凝聚力。“有些还是9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对于这些群体,我们经常组织党员志愿者为他们进行买菜等服务,同时搞一些送饺子等活动,像是今年大年前夕,我们还为老人们送去了热腾腾的饺子。”丁永群说。
枣子巷13号院不是个案。“今年,我们将准备进行42个老旧院落的改造,辐射5728户居民。”金牛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副局长李良智介绍,截至目前该区已改造了374个老旧院落,涉及32178户、近9万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