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体质”骗局被戳穿 国内倡导第一人公司官网暂关

www.scol.com.cn (2018-11-22 08:50:41)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林霜  

  第3刀

  还原理论争锋史

  中国知网上两种理论交锋史

  2002年以前

  每年讨论酸碱体质的文章数量只有个位数

  2004年和2006年

  研究酸碱体质的文章数量达到两次小高峰

  2007年

  首次出现质疑酸碱体质理论的文章

  2008年

  澄清、质疑与辟谣文章首次超过该理论的正面宣传

  2012年开始

  澄清与辟谣文开始呈现压倒性的优势

  2017年之后

  在检索结果中已经没有正面宣传酸碱体质的文章出现

  两种理论多年争霸

  一面是宣传 一面是辟谣

  酸碱理论与残存在知网等网站的论文孰先孰后,似乎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难题,“酸碱体质”、“人体酸碱平衡”理论到底是何时在中国盛行?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进食莫忘酸碱”的言论便已经开始传播。

  中国知网上,2007年质疑第一次出现

  在维普咨询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上,以“酸性体质”作为检索词,可查找到241条记录。如果增加相关检索词,扩展至最贴近该理论的“碱性体质”“酸碱平衡理论”和“食物酸碱”,则共检索到317条结果。记者对其进行梳理后发现,20世纪90年代研究酸碱体质的文章数量平缓攀升,但均为个位数。2000年后,增速开始加快,并在2008年到达最高峰,而后向下回落。随后经历了2010年、2011年两个小高峰后骤降,在2013年短暂回升后,便一路呈下滑趋势。

  在中国知网以“酸性体质”作为主题关键词检索,最早的一篇有关人体体质分酸碱,需注意酸碱性食物摄入的文章出现在1987年。在2002年以前,每年讨论酸碱体质的文章数量只有个位数,且虽有作者署名,但大多数没有标明所在单位和职位。2002年后,研究酸碱体质的文章增速上涨,迈入两位数大关,在2004年(17篇)和2006年(23篇)达到两次小高峰。

  2007年成为辟谣的开始,在此之前,没有出现过一篇质疑酸碱体质理论的文章,均以正面宣传为主。刊载于2007年第6期《家庭医药》的《酸性体质 百病之源?》一文,成为该时期唯一一篇邀请医学、食品方面的专家对该理论进行澄清的文章。

  而2008年则成为了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澄清、质疑与辟谣的文章大量增加,与其相互角力。以《你还在被“酸性体质”忽悠吗?》等为名的16篇科普文章,第一次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理论的正面宣传(12篇)。

  抗衡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11年,因两方对垒,这个时期也成为了相关文章数量的总体高峰期,每年均保持在20篇以上,其中2010年及2011年的数量均为25篇。自2012年开始,澄清与辟谣文开始呈现压倒性的优势,2013年,辟谣文的数量达到最高峰,2017年之后,在检索结果中已经没有正面宣传酸碱体质的文章出现。

  曾提“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的作者:我改变想法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171篇正面宣传的文章中,有65篇没有进行作者署名,或以化名出现,且明确注明作者工作单位的文章仅有29篇。

  11月20日下午,记者随机选取了几名载明工作单位的作者进行回访,但有的已在曾经的单位查无此人,有的已于多年前病休。仍在原单位工作的北方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位医生似乎也不记得自己曾写过该类文章,作为第二作者的她先在电话中否认,后经记者提醒表示“那直接采访第一作者吧,我就是帮着审了一下稿。”

  2010年《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发表了一篇研究中医学与酸性体质关系的文章,该文作者南方某医院中医科医生何某,则在8年之后表达了与当年完全不同的看法。此前,其在文中表示“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从中医学痰湿体质角度入手,为运用中医中药理论预防和改善酸性体质提供理论依据。”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何某却表示,“在中医分寒凉多一点,没有酸碱体质的说法,也没有酸是百病之源的说法。”至于为何会产生观点的转变,何某简短地表示是因为这些年研究逐渐深入,从而改变了想法。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崇酸碱体质理论的文章中,登载于中文核心期刊的仅有4篇,且没有一本是医学方面的核心期刊。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宦小淮 赵瑜 陈柳行 实习生 廖静

首页上一页123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