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灭绝后……我们在成都找到这艘鱼类诺亚方舟

2020-01-16 10:03:43来源:成都商报编辑:林霜

长江鲟

川陕哲罗鲑

胭脂鱼

长薄鳅

长吻鮠(江团)

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后,上了热搜,引起了关注。而从最后一只长江白鲟现身到今天,这过去的17年间,它们的消息就像它们本身一样,隐匿在长江中,不见踪影。就像小时候玩捉迷藏,当小伙伴以为藏者依然在那里等待时,他们已经消失不见。

长江白鲟、长江鲟、中华鲟、川陕哲罗鲑、胭脂鱼、长薄鳅、岩原鲤、中华沙鳅……跟这些鱼类相比,江团可能更为人们所知,因为它是餐桌上的常客。而其实在野外,江团也已经很难见到了。

为什么我们还能吃到?因为四川有个“鱼类诺亚方舟”。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方舟”上的江团实现了人工繁殖,今天我们吃到的,基本都是它们的后代。除了江团,“方舟”上的住户还有长江鲟等。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林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方舟”

成都宜宾各有“一艘”

前身是鲟鱼人工繁殖放流站

四川的“鱼类诺亚方舟”一共有两艘,分别在成都和宜宾,目前成都的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宜宾的则是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基地。

研究所成立于1977年,是四川省唯一的省级专业水产研究机构,其前身为四川省宜宾鲟鱼人工繁殖放流站。1984年,在郫县合作乡(今成都市高新西区)建立的郫县试验场,现为研究所所在地,大约有100多亩鱼池。宜宾的试验场目前是研究基地,大约有40多亩鱼池。

建所以来,研究所先后成功移养驯化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达氏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等10多种珍稀、特有鱼类。同时在国内,研究所率先成功完成大口鲇、长吻鮠、长薄鳅、岩原鲤、川陕哲罗鲑、胭脂鱼、中华沙鳅等珍稀特有鱼类的移养驯化和人工养殖技术攻关,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在名优鱼类综合研究、开发和渔业环境保护及资源评价等方面居全国先进行列。

目前研究所主要工作包括名特优鱼类的生物学、移养驯化、品种选育、鱼病防治研究、营养与饲料研究、渔业环境、水生生态影响评价等。

2“住户”

胭脂鱼上世纪80年代入住

最新的“住户”是圆口铜鱼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周波博士介绍说,1977年研究所成立之初,主要是做中华鲟的保护工作。但由于葛洲坝电站的修建,中华鲟不能溯河洄游到它们原来的“家”——金沙江后,国家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华鲟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对该所的成立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研究所将最后一批中华鲟放流长江后,就没有从事中华鲟的保护研究了。

后来,研究所陆续攻克了长江鲟、川陕哲罗鲑、胭脂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长薄鳅、中华沙鳅等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目前所里主要保存有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中华沙鳅、圆口铜鱼、厚颌魴等10余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这些鱼类都来源于长江,其中最早的应该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周波介绍说,最早的一批胭脂鱼是上世纪80年代入住的,而最新的住户,要算圆口铜鱼。

圆口铜鱼以前是金沙江和长江上游比较常见的种类,以前在渔获物中基本要达到40%左右的产量。但目前其栖息地遭到破坏,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同时其人工驯养繁殖难度极大,可以说是目前危险程度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种鱼了。

3“宿舍”

为大型鱼类配备担架、产床

多数鱼类住“集体宿舍”

“鱼池包括亲鱼池、成鱼池、苗种池、催产池等,配有进排水系统、增氧机等设备。”周波介绍说,在鱼成熟后,工作人员会为鱼类注射催产药物(人工驯养条件下大部分鱼类都需要)开展人工繁殖,受精卵会放到孵化装置中进行孵化。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为一些大型鱼类准备担架、产床。“产床和担架主要是为了避免大鱼在转移时受伤。”周波表示。

以长江鲟为例,它的产床并不在水里,产床周围垫着海绵、有一定坡度。这样做一方面是避免雌鱼在生产时摆动发生碰撞受伤,一方面是便于其排卵。同时在长江鲟排卵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不断地为它“供氧”——用水管里的水湿润其鳃部。

另外因为鱼类大多是群居动物,所以除了攻击性比较强的鱼类外,大多数鱼类还是住“集体宿舍”,像长江鲟、胭脂鱼这些大型鱼类的“鱼均住房面积”基本在40平方米以上。其他像岩原鲤、长薄鳅、厚颌魴等较小一些鱼类的“宿舍”会稍微小点。

12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