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灭绝后……我们在成都找到这艘鱼类诺亚方舟

2020-01-16 10:03:43来源:成都商报编辑:林霜

“方舟”的骄傲

江团养殖技术全国推广

长江鲟实现全人工繁殖

目前“方舟”上很多住户,在自然环境中已经很难见到了。“现在市场上常见的长吻鮠,也就是大家喊的江团、大口鲶等,当时也是野生资源锐减,保护难度很大,现在野外也很难见到了。”周波表示,当时研究所集中科技力量攻克难关,在90年代初期实现了江团的规模化人工养殖并在全国推广,主要关键技术沿用至今。

除了江团,“方舟”上的另一位住户长江鲟也实现了全人工繁殖。“刚孵化出的鱼苗我们称之为‘水花’。”周波介绍说,“这时候的鱼苗就跟婴儿一样,要给它们准备良好的水环境、充足的食物,还要预防各种疾病,等待其慢慢长大”。长江鲟从长约一厘米的“水花”到长约十几厘米的“少年”,会经历成长关键的一步——“转食”,即从食用天然诱饵到人工诱饵的转变。“目前高的能达到百分之二三十,平均成功率在百分之十几”。

目前研究所驯养的珍稀特有鱼类,基本上都已经攻克了其人工繁殖技术难关。但是突破人工繁殖不是终点,“突破其全人工繁殖技术才算是保护了一个物种”。像圆口铜鱼、长薄鳅等还没有攻克其全人工繁殖技术。圆口铜鱼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野生产卵场消失,目前在长江已极少可见,野生资源补充已基本不可能,实现其人工保种的唯一路径是保护现有的驯养群体,早日突破其全人工繁殖技术。但是在其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极易感染小瓜虫病。而小瓜虫病目前是个世界性难题,全世界花了几十年时间,仍然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另外由于长江白鲟已多年未见,最近刚刚宣布灭绝;而中华鲟不能洄游上溯至长江上游,目前长江鲟是长江上游唯一可能保护下来的大型鱼类。经过近20年的努力,研究所目前已经突破了长江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可以说这个物种算是保护下来了,但如何扩大其规模、恢复其野生资源,无经验可循,“最难的是前路未知”。

“方舟”的未来

20组成熟长江鲟亲本

组团放流“回家”

周波表示,按照《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计划(2018-2035)》《四川省长江鲟拯救行动实施方案》,结合四川省实际,根据当前形势下拯救长江鲟物种的迫切需求,研究所拟在四川省青衣江干流城东电站-千佛岩电站之间约12公里的河段,开展野外试验放归保护小区实验,该小区位于眉山洪雅县和乐山夹江县境内。

该次野外试验放归由研究所牵头,拟联合川内科研院校及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共同开展,希望通过对城东-千佛岩之间的青衣江干流放流长江鲟亲本,重塑野外自然繁殖行为,最终实现自然种群的重建与恢复。据悉本次试验计划放流长江鲟成熟亲本20组,放流的长江鲟全部安装声呐标志和建立遗传档案。其中声呐装置内置于长江鲟亲鱼体内,监测主要采用VEMCO VR2C鱼类洄游实时跟踪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鱼类超声波标记的实时数据播报,代表了鱼类实时遥测技术的全球最高水平,在全球已有6年的应用历史,可以利用2G、3G、4G和卫星等方式传输数据。

“该段水域既有静流,也有激流,而长江鲟雌鱼在自然环境中产卵需要激流的刺激”。四川省水产局渔政处处长张志英表示,选择封闭区域的原因是便于监测,监控水中的生物难度比陆地上的动物更困难,“预计第二年能交配繁殖已经是很乐观的了”。

声 音

养鱼难,找鱼也难

不要等到灭绝才想起

“比如之前我们去找的川陕哲罗鲑,根据历史记载,分布于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北侧的岷江水系和汉江水系,在四川西部曾广泛分布,几乎遍及岷江上游和大渡河水系,但目前仅在大渡河东源脚木足河流域少量分布。”周波回忆说,当时去的地方基本都是人迹罕至、少有人烟的地方,“要想保护一种鱼,首先得有原种,就是来自野外的亲本作为基础”。所以他们不光会养鱼,也要到野外去寻鱼,有时候一走就是几个月。

今年39岁的周波,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从本科毕业就开始从事鱼类保护工作。博士毕业时,周波面前有两条路:海洋和长江。“长江鱼类保护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本来就是四川人,就回来了。”周波表示,从事长江鱼类保护是一项艰苦、同时又充满挑战的工作,但也很有成就感。

周波说,且不说餐桌上的江团背后的故事,如果以后可以指着野外的一种鱼类说,这种鱼是因为他们团队的努力而重现自然的,那就值了。对于鱼类保护,周波希望可以获得社会更多的关注。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自然之源,鱼离不开水,反之亦然。就像刚刚宣布灭绝的长江白鲟,不要等到灭绝才想起,原来它曾来过。

首页上一页12

    编辑推荐